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給關心出路的理工學院博碩士生

        我當碩士生(1980-1982)和講師的時代,常聽留美的老師說他們在美國留學的歲月是「cheap labor」。我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聽得出來:他們心懷不滿。讓人遺憾的是,許多留美學人都在台灣的大學裡複製這一套「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的把戲。連當年不屑留美的歐洲歸國學人,也開始在實踐這種「老師容易看穿,學生卻天真地往籠裡鑽」的把戲。
        我對「爆料」沒興趣,與其去挖學術圈的瘡疤,不如認真教好騙的碩博士生如何選指導教授,如何選研究題目,以免浪費自己的青春,結果還害自己畢業後成為「學歷最顯赫的失業者」。


        如何判斷一個老師是認真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還是只想從學生壓榨出論文(而不想培養他的研究能力)?你可以先去看我網誌的前一篇文章(碩士生培訓的目標與程序),瞭解碩士生的培訓目標與程序,再去研究室問學長,看老師怎們帶學生,之後就大概有七、八成機會知道誰在培養學生,誰在壓榨學生。如果妳想進一步瞭解如何培養出研究能力,可以到我的實驗室網站(http://ppsc.pme.nthu.edu.tw/)左邊選項中的「新生訓練教材」裡去下載一份文件「新生教學手冊」。想要這文件的人動作要快,我退休後網站可能就會關掉了。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選研究題目,這問題要考慮的因素比較複雜。有沒有興趣是個人問題,不需要我去討論。我要談的是有沒有機會在台灣「學以致用」,以免畢業後就長期失業,或很快地進入長期失業。
        在晶圓代工最紅的時代(大概十幾年前了),一位台積電離職員工寫了一封信(一封台積離職工程師寫的信),勸學弟不要進入這一行。這封原本篇名「晶圓代工是扼殺創意的元凶」的信,曾經在網路上爆紅,迄今仍一再被轉貼。作者勸學弟妹到可以發揮創意的產業裡去發揮創意,並警告:台灣的代工業遲早會被國際競爭壓迫而萎縮。2005年,台積電內部員工又爆出焦慮潮,今週刊轉載一篇「假如我是張忠謀,該如何面對台積電的危機與轉機」,文中呼籲台積電不能困守「晶圓代工」等待大陸追上來。
        在新興國家「輸入污染、輸出血汗」的競爭模式下,台灣很多傳統產業因為無法升級而倒下;在新興國家製造業急起直追的壓力下,連台積電這個全台製造業第一名的資優生都有看不見明天的憂慮。奈微米科技與生物科技就這樣子地被掌權者視為台灣明日的希望,但是她卻很有機會成為台灣青年「青春夢斷」的傷心地。

        研判產業的前途要有國際觀,要考慮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能一相情願。主導國際產業分工的是跨國企業,而不是華府,更不是台北的行政院或總統府。要知道台灣可以發展出什麼產業,先要想清楚跨國企業在想什麼。
        台灣如果有人想學史丹佛發展明日產業,先想清楚自己憑什麼。在矽谷旁邊有一大堆世界級的創投公司,全天候盯著學校和小公司的研發成果,隨時準備拿大把鈔票砸下去。有這個完整的創投產業(資金籌措、技術遠景評估、相關技術整合)與相關的基礎設施(產、學、研的組織整合網絡),才有矽谷神話。台灣有這 infra-structure 嗎?
         我一個已畢業的博士生在一家跨國企業工作。該公司資金40億美元,還在繼續增資中。他們的工作就是生產專利:(1)研判3~5年內產業可以成熟到能商業化程度的項目,(2)清列出產品與生產過程所需要的所有專利(技術)項目,(3)向全世界(尤其新興工業國)所有大學教授徵求創意構想,(4)回收後篩選出值得申請專利的項目悉數申請,以完成專利地雷群的佈局。你以為台灣有機會跟這樣的「專利生產公司」拼專利嗎?
        其次談代工。台灣不要想跟印度爭軟體代工,因為跨國企業早就已經把印度當作首要的培養對象。全球網路設備領導廠商 Cisco 要求所有部門必須把30%的低階軟體研發工作 out sourcing 給印度公司,而引起內部員工反彈。因為印度交出來的東西絕大部分不能用,自己必須再做一次,等於額外增加成本而已。但是我認為 Cisco 這是有遠見的戰略:利用10年時間培養出印度代工的能力與下屬公司,10年後再回收今天投資的利益。不願意在今天花錢培養印度代工業的跨國企業,10年後將失去成本優勢。

        國際企業的戰略看的是10年後的競爭,至少提前10年佈局。軟體研發不需要任何先前的工業基礎,印度英語發達又容易以超低工資聘到超聰明的人才,當然成為跨國企業培養明日代工的首選。台灣不可能挑戰得了這個趨勢。
        如果妳設法瞭解一下何謂「產業聚叢」,就可以瞭解:跨國企業對台灣的想像是「半導體相關產業」的代工――從矽晶圓、TFT-LCD、磊晶圓、太陽能電池,以及未來的軟性電路板與 E-paper 用的都是相關的技術。跨國企業對台灣的第二想像是半導體相關產業的「產業設備代工(OEM)」,國際大廠已經紛紛在探索到底哪些零組件適合在韓國生產,哪些在台灣,哪些在日本。但是,研究這些技術的學者很難發表論文――關鍵學理與專利早在10~20年都已發表、註冊了。
        生物科技代工呢?如果妳真以為台灣有機會發展生物科技代工產業,先去瞭解跨國企業的佈局。就我的瞭解,跨國企業對生物代工的佈局是放在墨西哥和巴西。

        前面這些佈局都有一個很清楚的戰略設定:2020年石油每桶200美元,必須減少跨海運輸。亞洲是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產業集中地帶,也是半導體相關產業代工技術的叢聚處,所以亞洲撿到半導體相關產業代工與設備的零組件製造。墨西哥和巴西離美國新興的基因科技等生技公司的距離比較近,所以撿到生物科技代工。
        妳真的相信台灣比墨西哥和巴西更有機會發展生物科技代工嗎?
        最後談奈微米科技。美國有微機電(MEMS)系統迄今已經數十年,有沒有產出任何跨國企業?好像沒有!以前「人工智慧」被說得好神,有任何產品嗎?好像沒有!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與類神經網路曾經培養過無數的 IEEE fellows,有任何產品嗎?罕有聽聞。

        具有未來性的學理,不必然會產出未來性產業。妳不要熱過頭。
        有些人不顧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專找會生產論文的老師念博士。去打聽清楚:國立大學現在已經很少有缺了,私立大學很多會在10年內招不到學生。這是妳要的未來嗎?
        怎麼判斷哪些產業、哪些技術在台灣會比較有機會有未來?我過幾天再寫一篇文章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