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佔領立法院,回收廢票救台灣

繼佔領台北之後,讓我們大家用理念去說服這次大選想投廢票的人,請他們把廢票給我們,用來救台灣。

怎麼救?兩個步驟:
(1)認真選一個總統候選人,把票投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連署以下聲明:「我們將在2014年根據總統候選人的政見與誠信與能力投票,不管誰當選,未來四年內我們將要求執政黨所有候選人替我們監督執政團隊,落實選舉政見;未來四年半內的地方選舉、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我們都將積極進行連坐法的獎懲性投票,我們對執政團隊的滿意度如果只有30%,未來四年半內執政黨在所有選舉中的得票率都將不會超過30%。」
            註:相關說明請參見「台灣民住3.0版」、「『台灣民主3.0』說帖(1):2012 PK賽與延長賽」、「 『台灣民主3.0』說帖(2):2012 國會PK賽與2016延長賽」、
(2)把所有立委選票投給綠黨,如果妳的選區內沒有綠黨候選人,把票投給真正關心勞工的候選人。這次立委登記,國民黨提名75人最多,民進黨70人居次,親民黨提名12人,新黨僅在金門提名1人,無黨聯盟則有3人,綠黨有10人參選,人民最大黨提名11人,台聯則未提名我不是綠黨黨員,但是藍綠兩黨輪流執政,說的不一樣,做的都一樣,官商勾結體系也是同一掛。只有綠黨不可能執政,是真正的在野黨。你把票投給綠黨,綠黨不一定能有人當選,但是票不會白投

青年創業,破除旗艦產業神話

面對即將來臨的 peak oil 與少子化危機,台灣的 GDP 注定要下降。未來我們需要的不是劫貧濟富的旗艦產業,而是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的中小企業;有志青年與其把青春浪費在旗艦產業(然後它不要你時你就得休無薪假、資遣、自行轉業),不如積極尋求發揮創意的創業機會。

我偶然機會下認識一個年輕人:林之晨,台大化工系畢業,在美國念了一個MBA,熟悉網路創業的竅門(以下非廣告)他不去旗艦產業上班當庸才,自己和一夥朋友開設一個創投顧問公司appWorks,專門收羅有志於網路創業的年輕人,以六個月時間培養20~30個種子團隊,企圖在六個月內協助他們發展出可行的創業點子和能力。他跟我說:「我要當台灣的新興產業教父」!我很喜歡他這樣的氣魄,遠比林百里更像個台大傑出校友!

如果你正逢無薪假,又覺得自己是人才,不要躲在家裡。出去走走,去中國逛逛,去亞洲逛逛,去看一看 peak oil 來之後台灣的機會在哪裡,去尋找自己創業的機會,也為台灣開拓出路。這才叫人才!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好文推薦:99%背後的思想家

香港明報新聞網在11月21日刊出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趙耀華的文章「99%背後的思想家」,介紹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口號「99%」對「1%」的理論依據,相當深入地分析美國貧富差距為何不公不義的相關學術研究。我極力推薦大家花一點時間去讀。

99%背後的思想家」: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SpecialsID=164&Page=1&News=88bb145f2bfd0742cefc451f3ad67522acdc492532fe5428848c197daa6674198886


因為對這人好奇,Google 到他的一份 PPT「經濟學001沒有教的經濟學」,介紹各種批判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思想,很值得看一下,至少可以因此知道一個名單。想進一步瞭解這些思想家的具體思想,可以看 Wikipedia,然後再從 Wikipedia 找進一步的 references 或關鍵詞,進行 Google 或 Google scholar 的搜尋。

經濟學001沒有教的經濟學」:http://www.econ.hku.hk/~schiu/econ001.ppt#267,18,經濟學中的異議者

趙教授很多評論似乎都值得讀,有興趣的自己 Google。

其他

回到政治經濟批判」系列書介

關於「一個留學生的來信」(1)

在「一個留學生的來信」裡,這個學生真正的困擾並非她不喜歡  fundamental research,
而是她被老師利用來做跟博士研究無關的事,沒有在指導她,也沒有為她設計有利的研究環境和條件。這是我貼出她的文章想要談的第一個議題:如何避免當一年的交換學生,卻一無所獲地回來。

我去國外當過三個月的訪問學者,也發現自己被當作是免費勞工,花三個月時間幫人家完成一個急待完成的研究工作,而沒有從那研究機構得到「交流」的目的 ―― 增進彼此的瞭解、交換研究上的心得。我有時候是很「硬氣」的人,雖然明知被利用,還是為了「維護國譽」,硬是在三個月內把那工作完成,讓對方知道「台灣來的不是隨便可以看不起的」。

認真的研究團隊通常有長期的規劃,以及較深入而需要長期投入的研究課題,因此三個月到一年的訪問時間太短,很難另外為訪客設計值得投入心力的題目。好心的 host 會讓訪客參與研究計畫,但不擔綱(參與討論、出點子,參與研究工作,但有原團隊成員一起研究並擔負主要責任),這樣訪客比較容易融入對方的研究團隊,而且可以參與較有深度的研究。但是,很多 host 怕自己的研究機密外洩,常常不讓訪客參與主要研究計畫的討論,而把沒人想做的工作交給訪客 ―― 譬如:給你一個比妳的學術水準還低的題目(往往是業界計畫或者政府贊助的應用研究),要你帶他的碩士生或博士生;他佔盡你便宜,你卻什麼都得不到。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一個留學生的來信

彭明輝的前言:
        這是一位聽過我課的學生寫來的信,她是國內某名校的博士生,目前因國科會的獎助而在美國某頂尖名校當交換學生。信裡寫的留學生遭遇與心情頗具代表性,並非少數人運氣特差的結果,因而可能會對很多國內外研究生(與考慮出國的人)有參考價值。此外,她提到學習讀小說的過程,這也是我一直很重視的議題(未來會嘗試寫部落格或專書來引導年輕人去培養相關能力)。所以我特地徵得她的同意,轉刊於此。過幾天我會寫一篇(或幾篇)文章回應,目前必須先趕寫一個 book chapter。
---------------------------------------------------------------------------------------------------------


親愛的彭老師:

我在2008年旁聽過您的存在主義小說課,那時我每次都用錄音筆把上課的內容記錄下來。當時只是覺得很難在兩堂課中全數理解老師說的內容,因此錄音留個紀錄,沒有想到兩、三年後,這個錄音的內容對我來說這麼重要,因此想要寫信謝謝老師並分享我的心情。這封信寫了好久,從教師節寫到現在,一方面是有很多想法,一方面又琢磨著信希望能更精確傳達我的想法。

首先很謝謝老師的課帶領我進入小說的世界,或者說,誠實思考的人性的世界。我知道小說裡頭有很多線索,但從來不知道能用像您剖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方式來整理這些線索。對從前的我來說,我喜歡閱讀,也常常在小說裡看到不同的線索,但越是想要理出那條線索,就像手指不靈活的人笨拙地想要拆解一團打結的毛線一樣,只能越弄越糟。而且高中大學時期我的閱讀其實是一種貪心的、不成熟的方式,總是很快地看完小說,好像感覺到了一些東西,卻沒有停下來思考整理(當然也是思考的能力還沒有細膩的培養),只能囫圇吞棗的追尋下一本,再下一本。但老師的課為我的閱讀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知道可以用那樣的高度來理解小說。

教育問題診斷書(4):教改與亂改

        「教改」要改的是整個教育制度,制度的設計是要考慮到學童各種資質、稟賦、社會階層與文化的差異與需求上的不同。只根據自己孩子的需要,或者個人發展過程的特質,就想要去改變教育制度,結果一定是犧牲了其他社會階層的需要,但不一定會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到有意義的發展空間。這就叫做「亂改」!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教育問題診斷書(3):初衷

不管妳有沒有修過教育學分,應該都知道教育的首要原則:「適材適教」。

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已經跟「適材適教」的教育基本原則完全脫節:不管是資優或學習遲緩,都在學完全一樣的教材(單軌制),只有讀的速度快慢,吸收程度高低的差異;不管是大學、科大、高中或高職,就算課本不一樣,家長、老師和學生對「學習成就」的評量指標還是大同小異――不管是哪一條軌道,不管換多少軌道,最後攻頂的目標都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就算不去美國,大家都念18年,碩士畢業後起碼25歲,男當婚而女當嫁,卻沒有一個有社會經驗,沒有一個有基本生活能力,沒有一個有能力「養家活口」。於是大家一起拖,拖過生理上的適婚年齡才嫁娶(或者乾脆不嫁娶)。

今天的教育不是人才的養成所,而是人才的亂葬岡。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教育問題診斷書(2):立體茶包

會泡茶的人都知道:頂尖好茶放到頂尖好壺裡,如果把茶葉塞滿了,只是糟蹋――泡下去味道一定出不來。妳要給茶葉有舒展的空間,它的味道才出得來。

台灣的教育給了我什麼?立體茶包!

我媽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初中畢業以後就沒有機會唸書。先父也是相當聰明的人,但是自幼貧苦,小學畢業就沒有機會再接受教育。先父生前一直不知道「劍橋大學」是怎樣的大學,只知道那是一個英國的大學。這樣的父母,對我的最大好處就是:我的學生時代從來沒有被爸媽誇獎過,也沒有被爸媽責備過――他們太忙,只能隨我去發展。

我拿過許多獎狀,爸媽從來沒當一回子事(我媽每年拿一個全省冠軍,後來都拿膩了);小六時拿到全縣書法比賽冠軍,去台中參加全省比賽,媽託一位火車列車長照顧我,就放我一個人去台中三天(有縣政府的人帶隊,那個人一到台中就自己出去玩,根本見不到人)。家裡就好像我不曾拿過獎似地,也不曾誇獎過我――後來拿了許多別的獎,也都是同樣的待遇

三歲決定一生?什麼鬼話!

        這年頭神棍特多,可以自己封為活佛,可以用塔羅牌預測政治局勢和股市的變化,也可以用大腦科學和成長心理學欺騙焦慮而無知的家長,讓他們相信:「三歲決定一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信靠我,妳的孩子就會成為天才。」底下是我上大學以前的簡介,讓妳看看三歲如何決定我的一生。

教育問題診斷書(1)

台灣的教育有什麼病?「集體性強迫性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這個術語有點長,慢慢解釋。先說明第一個關鍵詞「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

高功能自閉症症候群」跟「高功能自閉症」很像,智商可能很高,學習成就可能很高,但是有以下三大特徵:(1)人際社會性互動有障礙,如不太理人、無法正確表達感情、對別人的情緒無法理解、欠缺感受能力等等。(2)溝通有障礙,如無法與人維持有意義的談話等現象。(3)行為、興趣及活動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板,闢如喜歡專注於無意義、刻板而重複的動作。

說明:福特發展出 mass production 之前,工匠有能力製作完成一整個鐘錶、一整輛腳踏車、一整件功能完整的藝術品或器械。達文西可以一邊畫最後晚餐,一邊研究飛行機器,一邊研究植物學、解剖學和流體力學。這是一個「完整人格」的時代。
            福特發展出 mass production 之後,每一個工匠只會作一種零件,後來只會作一種動作;人的技藝退化,人的存在也跟著退化。
            台灣發展出資優教育之後,每一個家長都急著要為孩子找到「最適合發展的項目」,以便集中精力培養孩子「單點突出」的能力。「學童」先退化成「數理資優班學童」,再退化成「數學資優班」,最後退化成「除了數學之外,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可以學。」――

範例:(1)「台大紹興街事件――對自己的情緒有強烈的感受與反應能力,但是對於自己施加在別人身上的痛苦毫無感受能力
            (2)「百年台大,進軍百大――喜歡專注於無意義、刻板而重複的動作
            (3)「我是經濟學家,不要問我人道問題。」
            (4)「我是電機系的,當然不懂愛情和婚姻問題。」
            (5)「妳是數理資優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文學和藝術創作上」。
            (6)「妳別看他什麼都不懂,生活能力零蛋,他可是台灣最出色的數學家,還拿過好幾個國際大獎喔!」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少子化問題國內相關研究資訊

有讀者來信告訴我:少子化問題對台灣的衝擊會比 peak oil 更早到,而且規模不下於 peak oil。這要看大家對  peak oil 的發生年份如何評估。台灣大概會先後面臨少子化與 peak oil 的衝擊,而且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加碼」模式。

面對少子化,比較典型的意見有兩種:(1)增加生育率來緩和人口依賴負擔的增加幅度,(2)增加老年人口的勞動率以及積極引導(輔導)相關產業結構調整來度過少子化危機,而不要過度仰賴生育率的提升。

我初步搜尋網路資源,政治大學社會系陳信木教授的研究報告「從調控勞動參與行為分析少子化下我國人口依賴關係及因應對策」(經濟會2009年委託研究報告)很可能是目前網路上對這問題討論最深入的文件。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我對台灣的十個願望――挑戰2020

有讀者問:我對台灣的時弊有諸多不滿,那麼我要的台灣究竟是怎樣的台灣?其實我以前的文章裡都有根據不同脈絡提出的願景,簡單一句話,我所期的台灣就是:有情有義,在天然資源條件下可以永續,使得我們的下一代看得到未來,敢生孩子,不需要自殺,甚至於愈來愈覺得幸福

1987年我出國的時候,台灣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比現在高,不管是什麼學歷或畢業於什麼學校,願意努力的人都找得到工作;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社會裡人人都有機會創業,社會蓬勃發展過程中很少有人的創業會造成別人的失業。而學術環境、自然環境、家庭情感與社會關係如同我在「台灣的希望――給一位歸國學人」這篇文章裡所描述的。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失去的遠比獲得的多!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我們從美國學到不適合台灣的價值觀與社會發展願景!

未來20年,我們很有機會要經歷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德國經濟結構研究院所描述的衝擊:2020年石油每桶226~500美元,GDP每年減少1.5~3.0%,持續20年。對於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幾十年來都不曾經歷過GDP負成長的台灣,這會是一個極為劇烈的衝擊,甚至要付出流血衝突的社會動盪才能解決。這不是我要的台灣!

我們必須要從內(價值觀)到外(生產與分配)徹底地改變,才有辦法比較和緩地度過這個隨時可能降臨的考驗。就我目前的粗略看法(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因應這個挑戰需要十項重大的改變(十大社會願景):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以血腥的手段讓眾人敬仰你

這個週六(11/12)南方影展將在成大醫學院一樓第三會議室播放一部奧地利導演 Erwin Wagenhofer 的紀錄片「We Feed The World」(中文譯名「《餵不飽的地球》,YouTube 可以看到片段的截錄」)。除了雞血之外妳看不到血腥的場面,但是有感受能力的人將可以感受到血腥的糧食戰爭,幾乎流佈了半個地球,並且促進你我體內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如果妳抽得出時間在 6:30PM 到成大醫學院去看這紀錄片,8:00~9:00我將在現場進一步跟你分析全球糧食問題與這一部片子的內容。可惜的是,為了趕搭最後一班高鐵回新竹,我只能講一個小時。否則,這個話題其實該講三個小時。

這部片子是在講營養不良(甚至可能不適合人吃)的基改食物(大豆、玉米、茄子、雞)如何在全世界取代營養豐富(更重要的是:適合人吃)的食物,以及跨國食品公司如何以「我們養活1,500個家庭」為理由,逼迫全球數百倍、數千倍的小農失業而無以維生。此外,為了維繫這個荒謬的世界,歐洲有多少玉米和小麥直接被拿到發電廠燃燒(熱能效益以及經濟效益都遠高於生質燃料)。

好書在哪裡?答客問

讀者問我這問題:「好書在哪裡?」我不敢在網路上回答,因為我的標準太高,說了只是扼殺許多人的閱讀興致。

網路的世界遠比教室複雜,什麼人都有可能在閱讀我的文章;但是在價值評量的世界裡,沒有任何答案可以適用於天下所有人。

「好書」因人而異,不愛唸書或者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的人,如果願意乖乖坐下來看金庸,也許已經值得嘉許。聰明穎慧、稟賦過人的人,則應該試圖為他們指出更寬廣的人生視野,以及更艱難而值得追求的人生願景――我常常在無意間假定我的讀者都是後者

寫文章一定要在心裡有一個假想的「讀者類型」,下筆時才會知道哪些術語可以用,哪些術語不能用,以及評價的標準與對讀者的期望值要訂在哪裡。但是,我過去的讀者群中有資深的教授和助理教授、名校的留學生,和許多用心追求的大學生;也偶而有一大票我根本沒有能力教導的人,一窩蜂地來,一窩蜂地走。我很難在這種條件下開書單給網路世界所有的人去評斷。

閱讀資歷較淺,但想找好書的人,也許可以先從「The Sky of Gene」這個網站裡所介紹的書群裡去尋找。這個網站很用心地在介紹書和電影,分析的能力相當強。我很少看部落格,他的文章是我看過的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後來才知道他修過我的通識課。我不清楚這個人完整的背景,只知道他是僑生,聯考時捨了醫學院來清大念當時很紅的生科系,接著在清大唸完生科碩士出國,後來很可能是拿了基因工程相關的博士學位,目前應該是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從他對我的描述,我想起一張很認真、聰明的臉,和一段對話:「你怎麼都快畢業了還來聽課?」「因為我最近要做一個重要的決定。」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的希望――給一位歸國學人

回國二十幾年,我常常在想:當年回國的決定到底是不是太浪漫?

當年是想:假如有一天台灣可以變得更適合人居住,我不願意當後來回去撿便宜、享福的人,而寧願是跟大家一起走過最艱苦的那一段路的人。但是,二十幾年過去了,台灣某些方面比我回來時還更差,學術界尤其墮落得厲害。

我希望台灣不是這樣。這不是我要的台灣!

在劍橋,我向一位旅經數十國的加拿大學人訴說我的故鄉:有山、有海,還有清澈的溪流貫穿城市邊緣。陽光暖、花好、風溫柔、細雨瀟灑;冬天的海灘狂沙千里,豪情萬丈。她想很久,告訴我:她到過的所有地方只有一個城市像這樣:溫哥華(vancouver),但還略遜一籌。

等我回國,我最懷念的海灘變成終年泥沙淤積的水泥漁港,新竹中學的後山鋪滿柏油與人群而不再靜謐,頭前溪的溪水不再清澈卻含有各種高科技產業的污染,風吹來總是黏黏膩膩的,而中央山脈早已消失在濃濃的空氣污染裡。

我常告訴人:我一生只離開過新竹六年,但我卻已經永遠地失去了情感中的故鄉。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主廚推薦文章:給新來的讀者

  我給這個部落格下了標題:「吃台灣米,讀古今中外書,思索台灣的未來」 是在形容我自己;「善待自己、善待鄰人、善待土地」是我對讀者的期待。
   我寫文章時都懷著一個企圖:希望由淺而深,跟不同屬性的讀者長期互動,藉此讓他們得到一些可以累積、可以帶著走的成長和力量,讓他們在人生的路上有機會因而變得更豐富、坦然,也期望他們因此而更願意去幫助身邊的人。
  我寫這部落格的主要心願,扼要地寫在如果台灣獨立了〉一文。不過,這個部落格涵蓋的議題範圍很廣,底下的文章是我建議新來的讀者試著讀讀看,以便瞭解這個部落格前兩年大致上的屬性,以及你可以在這個部落格裡找到什麼感興趣的東西。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糧食與經濟的鬼扯

有一個粗通經濟學導論的年輕人,大言不慚地批評 Paul Krugman 犯了多少經濟學基本觀念的錯誤!傻眼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市場教」教徒。

這樣的人當然不會相信這世界上有可能發生「糧食危機」――根據他們的理論,當糧食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價格一旦漲到中國跟印度的窮人買不起時,他們的需求就會再度下降,於是市場機制就救了全世界

根本就是睜眼說瞎話!2008年春天發生的事實是價格一旦漲到中國跟印度的窮人買不起時,中國政府就率先宣布「限制出口,擴大進口」,印度也馬上跟進作相同的宣布。這兩個國家人口加起來佔全球三分之一,這一宣布等於加速緊縮全球糧食貿易的供應量,於是糧價向上飆漲。這下子俄羅斯、烏克蘭和阿根廷也都擔心糧價高到他們國內的窮人買不起,於是相繼宣布限制出口或禁止出口。很快地,各國政府相繼採取類似措施,全球的糧食貿易實質上徹底崩潰,只剩下泰國稻米在硬撐

你且試想:假如中國有20%的窮人吃不起糧食,會發生什麼事?大規模暴動或者革命!中南海會讓這事情發生嗎?當然不會!台灣人因為務農所得低而不肯務農,俄羅斯和阿根廷這些糧食出口國的農民所得有多低?遠低於台灣所得最低的5%。你以為俄羅斯和阿根廷政府會放任市場機制去搶奪國內窮人的糧食?當然不會!!!

2008年春天的教訓是:當全球糧食價格是中國和印度窮人勉強買得起的時候,全球糧食交易主要是依照市場機制在運作(有政府補貼);當全球糧食價格是中國和印度窮人很難買得起的時候,政治會介入,迫使全球糧食貿易中斷

「石油危機」是危言聳聽?

很多人不相信會有石油危機,這些人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經濟學家,或經濟學的愛好者。反而能源產業的CEO有48%認為我們已經(或正在)跨越 peak oil。怪嗎?

本文想談的是:為什麼牛津大學的能源經濟學家已經很認真地在否定 peak oil 出現的可能性,我這個沒修過經濟學的人卻還堅持相信 peak oil 會出現。

業餘的經濟學愛好者會用古典經濟學的(靜態)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來駁斥「石油危機(石油的供需失衡)」的可能性。不僅這樣,專業的經濟學家也會用較複雜的(動態)均衡分析觀點來駁斥「石油危機(石油的供需失衡)」的可能性。[1]

不過,兩者真正的關鍵性差別在於:專業的經濟學家至少會乖乖地去具體檢驗既有石油的供需,以及可替代的能源、省能的策略等技術問題。而業餘的經濟學愛好者則會根本不管現實上增加產能的技術是否存在、替代能源是否存在,以及節能技術是否存在,反正「經濟學是世界的真理,其中隱含這世界全部的秩序」;也不去管古典經濟學的(靜態)均衡分析什麼時候適用,什麼時候不適用。不過,我不想浪費時間去駁斥業餘的古典經濟學愛好者。

牛津大學的 D. Helm 教授則在他的論文中很認真問:達成新的均衡需要什麼條件?這些新的條件是否已趨近成熟?很不幸地,有很多因素可以大幅度拖延達成新的均衡所需要的時間,使得過渡時間非常長,過程非常痛苦。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粉絲們請幫幫忙:心情記事(6)

請我所有的粉絲幫我一個忙:不要把我的文章貼到「批踢踢實業坊」,以及其他類似的網站,以免招惹不適合這個部落格(臉書)的群眾

我已經在這個部落格上標示兩大宗旨:「吃台灣米,讀古今中外書,思索台灣的未來」是在形容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土地」是我對讀者的期待。

願意追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土地」才適合來看這部落格,以及在這臉書上留言。不願意追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土地」的人,我希望他們永遠不要來看這部落格,或在這臉書上留言。

因為我的學生說不清楚臉書上讀者的訴求到底是什麼,我只好自己去看了許多的留言。很多人認真地從不同觀點在討論我的文章(不管是質疑、保留或認真猜測我原來的意思),只要是認真討論問題,不要亂栽贓、亂扣帽子,說錯了我也不在意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3)

崇拜柴契爾夫人的人,認為她是偉大的政治家,把英國從社會福利的堊夢中拯救出來;指責柴契爾夫人的人,認為她是繼希特勒之後最兇殘的殺手,必須為許多殘破的家庭和走投無路而自殺的人負責

「市場教」的教徒一定會很喜歡 Thatcher 這一段很有名的 雜誌訪談(主題是「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I think we've been through a period where too many people have been given to understand that if they have a problem, it's the government's job to cope with it. 'I have a problem, I'll get a grant.' 'I'm homeless, the government must house me.' They're casting their problem on society. And, you know,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There are individual men and women, and there are families. And no government can do anything except through people, and people must look to themselves first. It's our duty to look after ourselves and then, also to look after our neighbour. People have got the entitlements too much in mind, without the obligations.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entitlement, unless someone has first met an obligation.」

牛津大學化學系畢業的柴契爾夫人可能真的不懂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盧騷的社會契約論。她不知道:當她宣示就任首相時,她從每一個選民手中取得一份授權,可以動用警察,可以推動政策,可以因而使某些人變得更富有,可以使某些人無以維生;這些權力來自於每一個人的信託,而她則必須相對地保護所有人的工作權、財產權等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當她就任時,每一個人都已經進了他們的第一份責任(交出自己做為自然人的一部份天賦人權),因而可以要求她履踐該盡的相對義務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2)

「市場教」的教徒經常抱怨「不懂經濟學的人不要談經濟問題!」每次有人想法跟他不一樣,尤其站在弱勢的立場發言時,他就罵你「民粹」,就開始舉一堆例子告訴你:就是民粹主義害這些國家變成「豬」。他們不知道:一個國家的國債累積有其歷史過程和複雜的內外因素,不是光靠福利制度就可以搞出那麼大的國債的,也不是說經濟愈發達的國家國債就一定愈低

這些人當然不知道有個學術領域叫做「經濟社會學」,當然他們也不知道有一本書叫做《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至於「法國後現代文化批判」?「阿?那是瞎米?那跟經濟問題有瞎米關係?」因為他們不知道,連經濟學的學者都普遍同意:經濟體的表現不能只從 GDP 來看,一個經濟體的評價更不能只從她的經濟表現來看――經濟要為「社會總體發展目標」服務,而不是只管 GDP的成長,不管窮人的死活,不管上班族的生活品質。

這一群人永遠搞不懂台灣的少子化到底跟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

如果有人反對把 GDP 當作最關鍵的社會發展指標,他們一定笑人家不懂經濟學,是白癡。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有一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經濟學與人口學家)伊斯特林教授(Richard A. Easterlin),也不知道 LSE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長期擔任英國新工黨與俄羅斯政府顧問)Richard Layard。當然,他們更加不知道這些人的著作在講什麼。

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1)

當國民黨與民進黨相繼拍賣國產的時候,台灣也有一股勢力變得愈來愈強悍而不可理喻,我把他們叫做「市場教」,因為他們對於市場機制的擁護已經昇華到無條件地膜拜與崇拜的程度,甚至還超過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飽受批評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華盛頓共識主張政府支出應導向兩大優先序:(1)對窮人有利,(2)對各種產業的成長都有利(不具選擇性與偏好)的基礎建設;他們卻不顧窮人的死活,主張優先補助「具有競爭力的」旗艦產業,以避免這些產業外移。華盛頓共識主張「適度的累進稅率(moderate marginal tax rates)」,他們卻堅決擁護台灣過去的員工股票分紅不課稅(使得富人的所得稅率低於勉強有儲蓄的中等收入戶),以及高科技產業各種減稅與退稅方案(使得股王所繳稅率竟然遠低於利潤微薄的中小企業。

市場教的主張早已遠遠超越新自由主義所感袒護的極限,卻自稱是新自由主義的信徒。因為連新自由主義都會唾棄他們,所以我只好公平地把他們跟新自由主義徹底切割開來,另外給他們一個新的分類:「市場教」。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心情記事(5):關於希臘國債

寫希臘國債,是因為 10/31 吃晚飯時聽到電視罵希臘人「豬」,聽了刺耳,就開始查相關資料,一直讀到隔日(11/1)凌晨兩點,邊讀、邊寫、邊改。第二天一大早去辦公室,想進一步知道 Andreas Papandreou 這個人,就又上 Google scholar 繼續查(半夜在家裡無法從 Google scholar 下載期刊論文)。 

關心希臘國債原本還有一個理由:我在擔心台灣國債問題會像希臘那樣,平常沒事,一旦有事,既有結構的所有弱點一次全部暴露出來,排山倒海地推倒一切,誰也救不了。

10/31  我一邊整理希臘國債,一邊想著 peak oil 和台灣2%的能源自給率與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看得心驚肉跳。10/31 半夜讀到  Takis Pappas 的論文,把希臘國債危機幾乎完全歸咎於 Andreas G. Papandreou,當場差點就相信了。去 Wikipedia 查 Andreas G. Papandreou,卻覺得這人一點都不像是浪漫到無可救藥的左翼書生,反而對他的左翼理念和政治作為感到有好感。但是時間已近兩點,沒力氣再查下去,只好先休息。

Andreas G. Papandreou 很清楚地是一個國際有名的凱因斯派經濟學家,為何希臘國債的始作俑者是他?難道連精明的凱因斯派經濟學家都可以把國家搞垮?芝加哥學派真的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嗎?這問題讓我耿耿於懷。芝加哥學派去救南美的通膨時,用所謂的 shock therapy,成效卓著,但是自殺人口無數,哈佛經濟學家因此質疑他們「真的沒有心肝嗎?」

Let no one ignorant of geometry enter here

據說這是柏拉圖學園(Plato's Academy)上面的一句話,中文通常翻譯成:「不懂幾何學勿入此門。」這一句話的英文翻譯有好幾個版本,有人很認真地考察了各種版本與起源還有人很熱心地把其中一個版本的希臘文寫出來


至於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過一些討論。但是多半是推敲之詞,很難說是誰說的對。根據我閱讀柏拉圖的心得,柏拉圖相信幾何學裡藏有哲學的基本思辯能力與態度,假如連幾何學都不懂,不可能搞得清楚裡頭的人在談什麼,進去只是瞎攪和,弄得所有認真的討論和思辯都不可能。

這不是搞階級,而是不得已。總不能為了一兩個人的無知,使得哲學的討論全部變成在糾纏:「你有你的主觀,我有我的主觀,憑什麼你要強迫我接受你的主觀。」

反賈伯斯的理由?

先釐清一件事:在「賈伯斯?他到底為這世界做了什麼好事?」這篇文章裡,我沒有否定賈伯斯的個人魅力,沒有否定他對所愛的堅持。跟 Bill Gates 比起來,他更誠懇而忠於自己的熱愛;跟國內的絕大多數青年偶像比起來,他完全沒有這些人的虛偽、造假、噁心、不要臉

有人提到:他對團隊很支持, 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工作有價值。這件事我以前不知道,不過這個特質確實很值得肯定,在科技產業界(「科技產業界」不等於「科技界」)的 CEO 群中算是罕見地有人性。如果有人因此而懷念他,我沒有理由反對。如果有人有耐心地把這特質寫清楚,用來批判台灣高科技 CEO 「把人當工具或衛生棉(用後即丟)來糟蹋」的惡劣行徑,我會替他(她)鼓掌喝采!

其次我還是要回到「賈伯斯?他到底為這世界做了什麼好事?」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裡我只做了兩件事:(1)拿起橡皮擦,把「聖賈伯斯(St. Steve Jobs)」的「聖(St.)」字擦掉(去掉光環,去「神」化);(2)指出他的盲點:沒有跳脫科技界「爭強鬥勝,見血方休」的文化襲染。想要藉此鼓勵年輕人:跳脫產業界不擇手段(這四個字不是指 Jobs,而是指其他人)地彼此廝殺的惡習。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賈伯斯?他到底為這世界做了什麼好事?(2)

      在我的FaceBook那一篇「關於 Steve Jobs 的評論」的第10個回應裡,陳雨棠感慨地說:「彭明輝的核心放在台灣高等教育對思考的影響很好,但他身為學術人,竟然引用自己不熟的東西做批判,這..挺糟糕的吧,他不是最愛思考的嗎?怎麼今天犯這種錯?」很多對我的部落格有信心的人,都提出同樣的遺憾。
      如果仔細去閱讀我的原文(或重寫過的版本),所有對於我的批評,都是出自於讀者自己腦袋裡虛構的想像,或者把別的網址上的「引述」當作我的完整論述。
      底下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批評簡要地回應。

希臘人是不是豬?

      希臘國債危機爆發以來,許多電視評論都出口就罵希臘人是「好吃懶做的豬」,我聽了很刺耳。忍不住上網去查希臘國債的成因,似乎很複雜,不能都怪希臘人民。
      有一篇相當專業的分析是出自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也是中國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余永定之手,標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歐元的前景」。他舉出好幾個因素共同製造出希臘的國債:
(1)希臘稅收徵管又不善,逃稅漏稅現象嚴重;同時希臘一直維持超出其收入的消費水準,再加上高福利制度,這才使希臘政府的財政狀況進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