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從核二看人命與經濟蕭條的兩難

中醫常說:找不到病根,只治病徵,不但永遠治不好,還有可能愈治愈糟。人體如此,核二問題也是如此──如果只管七根螺栓,而不去管背後核二的系統性問題,病根不除遲早都會再出問題,甚至出更大的問題。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看幾集國家地理頻道的《國家地理:空中浩劫全球空難調查》,就會發現:過去航空史上所有災難都是先有一再出現的故障,只因為不願意認真深入背後去探討隱藏的系統性問題,所以一再出現的警訊都被漠視而只做治標的處理,終而釀成無可挽回的災難。
工程問題如此,社會問題更是如此。不從整個系統複雜的交互作用去看,隨便找個病徵就下手,往往治絲愈紛,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
核二螺栓不是單純的工程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環保問題,而是人命與經濟風險在跟能源與產業政策對決。除非有完整配套,否則根本跳不出臺灣一向以來「經濟發展以人命和環境為代價」的衝突模式。如果歐債危機隱藏著全球經濟長期發展的不利消息,未來我們更可能會被迫要在:「人命與經濟風險」跟「失業與產業蕭條」之間做一個抉擇。
福島事件是評估核電廠「人命與經濟風險」的最佳參考案例。我在《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Unit 9 特別彙整了國外學術界在浮島事件一周年之後對福島事件災難規模的評估報告、國內專家對國內核電廠的安全評估,以及台電堅持要把三座核電廠延長服役並讓核四商轉的原因。本文只能摘述重點。

簡單地說,福島事件一年後 30 公里內全境淨空,居民全部被遷居。但是,災難規模這麼小,是因為一陣從西邊吹來的陣風,把輻射塵都吹到海裡去。假如當時風向不幸地從東北吹向西南,要淨空的範圍有多大?可能是數百公里方圓。不信的話,你自己去看德國的輻射塵監視錄影紀錄:或點閱這裡  http://www.spiegel.de/images/image-191816-galleryV9-nhjp.gif
台電為何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延長三座核電廠的服役年限,而且還要加大所有核電廠出力,來增加核電風險?因為想要降低發電成本,以便增加弱勢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尤其在高油價與全球經濟幾乎沒有成長的大環境裡。
油電糧三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主要原因是加拿大油沙與深海石油的開採成本大約是傳統原油成本的四倍,而傳統原油的產能即將跨越最高峰,使得高價原油所佔比例逐年升高。國際碳稅協商也會增加石化燃料的成本和油價上漲速度。
台灣沒有條件用綠能取代核能。我在《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前五章歷數全球傳統石油、新型石油(加拿大油沙與深海石油)產能,以及綠能與各種新興能源的發展速度、規模、成本,就是要確認「新興能源來不來得及救能源危機」;然後在第八章清算台灣的綠能發電潛能。結果讓人失望:丹麥與愛爾蘭有機會發展 100% 綠能,但台灣沒那個條件!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來全球經濟鮮少成長,大致上是新興國家GDP上漲而歐美國家GDP下降,所以導致歐美失業率升高。但是歐美勞工工作保障較佳,很難資遣工人,因此工作機會的減少變成都由年輕人承受,造成歐美年輕人大量失業。
台灣這些年也已經開始進入工作機會逐年減少的狀況,未來全球工作機會總量很可能不會增加而只會減少,加上新興國家一再搶奪及有工作機會,台灣未來要如何在國際上競爭有限的就業機會?台灣確實必須更加認真地去思考:「我們在國際上如何爭取到更多工作機會,而非零失更多工作機會」。
在這背景下,民進黨與環保團體反核電時,真的必需想一想「沒有核電時台灣會增加幾 % 失業率」這個問題。尤其形成歐洲國債的許多因素都隱藏在台灣的社經結構裡,廢核確實有機會變成推倒骨牌的第一個動作。
要跳出「人命與經濟風險」跟「失業與產業蕭條」的兩難,唯一的辦法是扶助中小企業技術升級,讓他們有能力爭奪到更多的工作機會。我們可以做得到,但是一直沒有去做!甚至一直沒有人夠認真而深入地去探討其可能性與主要障礙。
我在《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的 Unit 10~Unit 13 全面審視和評估台灣的產業政策,發現既有政策無助於中小企業升級,只不過是在劫貧繼富,拿納稅人的錢去製造少數「教父」和園區新貴。台灣人其實可以有更好的產業發展策略,但是卻一直都不去發展。
    而阻礙台灣中小企業升級的主要因素很多,目前最關鍵的其實是國科會的SCISSCI、五年五百億和教育部的正教授分級制。Unit 16~Unit 17 討論台灣的學術殖民與脫困的必要性和途徑。
我退休前就開始構思並搜集資料準備要寫《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這本書,它是我退休以來最耗費心力的著作,目的是希望突破主流媒體的封鎖和政黨的操弄,讓更多人可以較全面性地看見台灣的危機和可能的出路。

過去以來,我們的學術一直停留在雞零狗碎的期刊論文與管窺的論述,而公共輿論又充斥著全民亂講誰也不負責的論述。假如我們繼續這樣下去,歐債危機與歐陸的青年失業問題將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