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退休制度該怎麼調整

    要談軍公教退休制度的變革,得要先搞清楚現行制度到底有什麼問題,以及如何造成這些問題,然後才有機會找到比較周全的解套。否則不分是非黑白地橫暴刪減,只會治絲愈紛,沒解決問題還橫生一堆問題。譬如說政府一再施行的「提高保費,降低給付」,對新進人員不公平,也不見得能夠徹底解決公保破產問題,頂多只是拖延久一點而已;而政府部門一直想推動的「確定提撥制」,如果沒有完整配套,將會引起普遍的恐慌而且真的會逼迫低偕軍公教無以為生。
    此外,倉促定案更可能導致大家提前請退而導致各大退休基金提前破產,或者大家不肯退休以致青年失業率更加急劇地上升而無法解決。反正慢一年提具體對策的後遺症很小,不如先提大原則,再花一年時間仔細研究最周詳而弊端最少的對策。
    即使不去考慮政府有過的歷史承諾以及和緩的過度期機制,退休金制度的設計都已經是個極端高難度的問題。退休金制度的設計起碼要考慮到兩大問題:1收支要能平衡,2)所得最低的人生活要獲得起碼的保障而無需憂慮退休後的生活。目前施行的「確定給付制」缺點在於無法平衡收支,政府很想推動的確定提撥制」無法確保基本生活水準。連這兩個原則都難兩全,若還要想兼顧政府有過的歷史承諾以及不同行業別之間的公平,那可就更是難上加難,絕對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更不可能在短期內找到合理的對策。

我們不是油麻菜籽,更不是童養媳


  以前的人說台灣人是油麻菜籽命,再惡劣的環境與生存條件都得認命地活下去。至於童養媳,被父母賣了就得認命,再怎麼被凌虐都不得吭聲,只能怨自己命苦。   
   我覺得政府、立委和名嘴們對待勞工和軍公教的態度愈來愈像是在對待童養媳,而勞工和軍公教們不坑聲地像是油麻菜籽命。
   陳沖砍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時竟然問都不問軍公教代表一聲,根本就忘記法律規定教師團體有勞動條件協商權,也忘記年終慰問金在各種相關法令裡都被當作退休金的一部份,不是政府的恩典與不勞而獲的福利
  勞工更慘,台灣的勞工遠比大陸優秀,生產力也更高,但是勞動條件卻已經低到接近大陸,白領階級甚至快要比大陸更低。但是每次提到要改善勞工的勞動條件,行政院院長、政委、中研院院士、和電視名嘴們都會一起跳出來恐嚇勞工說:任何勞動條件的改善都會害勞工失業;如果是改成提議要徵收富人稅來搶救貧窮,堅持的閣員又必然會下台走人。因此,實質上勞工對自己的勞動條件根本沒有任何協商權,只能任人宰割──甚至連要替他們說句公道話都不可能。
 但是,不具有協商權的受薪階級實際上就沒有完整的人格,而只能算是半個奴隸的「長工」,或者賣身為奴的奴隸、童養媳──她們只有出賣自己的那一天才有議價權,之後就再也沒有開口的餘地,很像今天任人宰割的軍公教退休人員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誰在剝削勞工?

        台灣的勞工不但生活愈來愈艱困,連勞退基金都快要破產了。誰該為這事負責?民進黨說:軍公教待遇太高,不公不義,吃跨政府,隱約影射是軍公教間接害慘勞工。到底是軍公教待遇太高?還是勞工待遇太低?讓我們用完整的數據來釐清這個問題。
        先看下一張圖,它告訴我們:過去十五年來台灣的勞工待遇(勞工成本)持續在下降,跌幅將近一半。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民進黨、共產黨與納粹黨

民進黨表面上看起來愈來愈像共產黨,其實是愈來愈像納粹黨。

八年的執政,民進黨徹底放棄福利國的黨綱,繼承了劫貧濟富的稅負政策,扶植了後來變成兩大錢坑和五大慘業的「兩兆雙星」,加速李登輝時代開始的離農政策,跟國民黨一樣遺棄中小企業,不管是從政策的擬定到執行,或者經費的編列,都是肥富人而瘦工農,完全不顧勞工與農民應得的權益,所以才會在 2008 年失去政權。這種作為,一點都不像共產黨!

下了台的民進黨,少數人想改革,回到當年黨外時期的理想;但是這些人卻一一在黨內被鬥垮,失去立委競選機會,甚至最後還在媒體上失去舞台,銷聲匿跡。這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也在支持者間發生:有改革熱情的優質支持者一一失望地離去,只留下容易被愚弄、欺騙的支持者。這個變化過程,使得民進黨愈來愈像希特勒上台之前的納粹黨

現在留在民進黨內的民代有愈來愈多的人沒有理念,不知歷史,不知是非,只知權力、利益輸送,以及操弄選民。黨內的「劣幣驅逐良幣」伴隨著支持者的「劣幣驅逐良幣」,激情而無知的人擁抱著卑劣而無恥的政客,使得民進黨表面上愈來愈像共產黨,骨子裡卻愈來愈像納粹黨。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全民經濟與富人經濟

戰後嬰兒潮的世代應該很難相信:這一代終生的努力竟造成下一代的普遍沉淪──實質薪水倒退十五年,高學歷的年輕人被迫要去做小學畢業就可以做的工作,而房價高到只有少數人買得起。像我這樣放棄歐洲高薪工作而矢志回來建設故鄉的人,更是難堪:一輩子的努力,竟然讓下一代更加看不到未來!


許多經濟評論開始羨慕起德國和北歐:他們的貧富差距遠比美國小,國債遠比美國低(挪威和瑞典的國債甚至是負的),失業率遠低於美國,經濟成長率高於或接近美國,從全球金融風暴中復甦的速度遠高於美國。

英國的BBC這樣形容德國:「工時比鄰國短,學童上學時間僅鄰國的四分之三,工人不特別勤奮,一點都不像是會在經濟上成功。但德國卻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可以隻手阻擋歐元區的經濟衰退,富裕到足以拯救歐元。」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使用者經驗設計:(7)UX的發展瓶頸與我對高峰會的期待

雖然「2012 Taiwan UX Summit 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的報名費要 6000元(早鳥),但是我對這一場聚會基本上是樂觀其成並且有所期待的。

關於「報名費 6000」這件事我該補充說一句話:我最後決定不花這筆錢,不代表我認為這場會議「不值得」出席者花6000元。換個方式說:假如是我的博士生很認真地想要了解台灣 UX 的現況與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我會用國科會計畫或者我手上的管理費替他付這一筆報名費。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經濟發展的第三大隱憂:全球人口老化

石油生產成本愈來愈高,推高了能源價格,而未來的 peak oil 將會使油價更陡峻地攀漲;但是綠能的發展速度趕不上油價飆漲的速度,使得全球經濟在高油價下發展遲緩或長期衰退,這是全球經濟第一大隱憂,也是能源自給率僅0.61% 的台灣經濟發展上的第一大隱憂。

油價高漲將使得全球貿易區域化,仰賴出口帶動經濟的台灣將因而受到重創──除非我們的產業來得及轉型。而高價能源下歐美會把生產過剩的糧食拿去當燃料,以致全球糧食貿易規模銳減;高價運費將使得亞洲進口糧食減少且糧價高漲,加上肥料價格高攀與肥料進口量減少,使得亞洲進入糧食供應量銳減而糧價高漲的階段;若無有效的農業因應對策與適當的扶貧機制,將會導致底層人口飢寒難耐,以致亞洲社會動盪不安。這是亞洲與台灣必須要面對的第二大經濟發展隱憂。

全球已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人口老化,導致勞動人口與生產能力下降,但是社會福利與退休金的支出卻逐年增加,很多退撫基金都會因為過去過分低估成本而高估獲利率而面臨破產的危機,或者必須靠政府稅收補貼,而造成國債急劇上升。若沒有適切的跨國人口遷移政策與有效的產業轉型,將會導致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遲緩或衰退。這是仰賴出口的台灣經濟第三大隱憂。

在這個全球發展趨勢下,最可怕的是:從總統、中研院、行政院、學術界到所有的常民百姓,台灣人完全仰賴出口擴張來解決國內的一切經濟、財政、退撫、產業、就業等問題,而出口擴張又完全仰賴勞力輸出與政府補貼,完全沒有有效的產業升級與產業轉型的對策。

台灣的出路:紐約時報為何羨慕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卻指出了台灣走出當前困境的捷徑,訝異吧?關鍵在於:日本過去二十年經驗顯示:經濟低成長並不可怕,甚至還可以讓90%以上的國人感受到實質生活持續改善,讓美國的紐約時報羨慕得不得了

1980年代的日本經濟強盛到讓美國汽車與電子產業瀕於絕種,日本大量買進美國資產,美國人開始研究「日本能,為何美國不能」。但是1990年代日本的經濟成長率卻突然掉到 0.67左右,被稱為日本「失落的十年」;接著,2000年代日本的經濟成長率還是只有1.37左右,被稱為「第二個失落的十年」。
                             圖一:日本GDP年增率

但是,許多觀察和數據卻讓美國人開始羨慕起日本人,覺得日本人遠比美國人富有、幸福。顯然名目GDP的成長率不是創造社會財富與改善實質生活的唯一工具,還有其他可以達到相同目的的方法。

面對台灣與全球經濟低迷的現象,我們很需要去了解「經濟低成長下社會持續發展」的竅門與要領。日本的歷史可以告訴我們這個秘密。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退休制度該改,但不該羞辱軍公教人員

       18%被拿出來檢討很多次,也至少在扁政府和馬政府時代各大規模地修改過一次。但是因為景氣低迷且銀行利潤極低,而使得國庫不堪負荷。因此是該認真檢討該如何進一步調整;但是沒道理用民進黨及其支持者那種羞辱的口吻來對待那些根本不曾參與過制度設計的軍公教人員。
       假如軍公教退休福利好一點就該罵,那科學園區內的工程師、高階主管和藝人、高所得的名嘴是不是都該抓出來丟到馬路上去把他們給鬥垮、鬥臭、鬥死?為什麼所有人都可以掙著去擠高薪位置,軍公教人員就不可以去擠退休福利較好的位置?
       你可以罵政務官和立法委員設計制度不當,但是你憑什麼去罵不曾參與制度設計的一般軍公教人員?真要罵,頂多罵那些有決策權的人,尤其是民進黨內可以領18%的退休政務官,譬如蔡英文等人──他們還沒當選時就一直在罵18%,但是民進黨執政後的18%「改革」卻是在保護政務官的退休金而砍基層公務員,被稱為「肥大官而瘦小吏」!
        其實,錯不在軍公教,也不是「設計制度的人自肥」這麼簡單的解釋。全世界的退休金制度都出了問題,而且都是世界各國國債飆漲的關鍵性原因。不只台灣、希臘與西班牙的退休金制度出了問題,連日本和美國也都出了問題。怎麼會這樣?
        最關鍵的原因是:今日全世界各國的退休金計算公式都是用二、三十年前設計的,計算的基準是根據當年的預期壽命、GDP 成長率與銀行利息數據精算出來的。當時平均壽命僅65歲,各國 GDP 成長率接近 10%,當時哪有人知道現在平均壽命會這麼高而GDP 成長率與銀行利息都這麼低?
       辱罵解決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失業問題很容易解決── 傳統經濟學的盲點

台灣對失業者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極端薄弱而嚴重地不敷所需,所以失業往往馬上就威脅到一個人的生存權,乃至於一整家生計無著。此外,就業也是維持社會網絡、社交關係、自尊心與成就感的重要方式,因此,「讓每一個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

但是,當一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太高而消費能力太低時,就會有失業問題。這時候怎麼解決失業問題?我們可以先用一個「搶板凳」的故事來講清楚,而且很容易瞭解。

想像有兩間相鄰的聚會所,裡面各有100人,但都各只有96個板凳,而兩組人馬都被迫要在這兩個聚會所裡各呆上16個小時,然後才能回家睡覺。

信仰自由主義的那個聚會所裡,椅子的使用權規範非常簡單:誰搶到椅子誰就可以坐,沒椅子的人就要站著。於是,先搶到椅子的96人沒有人敢站起來離開椅子,他們只好16個小時內都不去上廁所、喝水,活動筋骨;而沒搶到椅子的 4 個人也一樣不敢離開這聚會所去上廁所、喝水,活動筋骨。16個小時下來,沒有人可以去上廁所、喝水,活動筋骨;每天這樣操,一年後一半的人腎都出了問題,送去洗腎。

但是,在德國和荷蘭的萊茵模式裡,這個問題卻可以輕鬆愉快地被解決!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使用者經驗設計:(6)來自資工學界的消息

清大資工系一位年輕的教授王浩全寫信給我,告訴我資訊學界有一個跨學科領域的 UX 研究群 SIGCHI(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長期以來都致力於跨領域的 UX 研究。這個學群 SIGCHI 的宗旨跟我的期待很相合:「We are an interdisciplinary group of computer scientists, software engineers, psychologists, interaction designers, graphic designers, soci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just to name some of the domains whose special expertise come to bear in this area. What brings us together is a shared understanding that designing useful and usable techn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process, and when done properly it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persons' lives.

你可以在這個連結裡搜尋他們的論文

我要順便再抱怨一句,為什麼像我這麼強的搜尋者也無法在 Google scholar 裡找到他們?重點不是不滿,而是讓你知道 Google 絕對不是最後一版的「網路搜尋引擎」。


使用者經驗設計:(5)革命的前夕

台灣離革命還很遙遠,但是「IT + 文創 + UX」是我很期待的產業革命與社會革命。

當手機廠與 APP 分離時,手機就遠離了「生活方式的革命」,因為 UX 被拆成兩截,手機退化成「科技產品」。補救的辦法是:手機廠的 UX 和 APP 行業的 UX 結合成一個共同的產業公會,一起研究台灣「IT + 文創 + UX」的發展策略與 road map。

中小企業的活力曾經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但是中小企業「競爭且對立」的文化卻是台灣產業一直流血犧牲的首要元兇,而同業公會被少數人把持則使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加困難。我希望六、七年級的創業者能建立起「競爭且合作」的產業文化。

觸控螢幕可以加速 keyboard 的絕跡,前提是智慧型介面和標準化 icon 的建立。要建立標準化 icon 絕不可以只靠認知心理學和個別廠商的努力,標準化的 icon 其實是一種「約定成俗」的產物,它需要結合手機廠的 UX 和 APP 行業的 UX ,大家一起設計出通用的符號,才有辦法讓 user 很快學會所有 icon,這樣智慧型介面將才會更簡潔、清晰而明瞭。

革命需要的不是一個偉人,而是一群可以攜手合作的菁英與熱血青年;它不只需要創意,它更需要組織與合作的關係 。IT產業與 UX 的核心思想和戰略制高點應該是「how to change our way of life」,因此我們需要懂得社會變革的人才,也要設計過渡性機制,讓有心加盟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人也有插手與安身的機會。

使用者經驗設計:(4)Smart phone 聰明在哪裡?

手機的面積加大,keyboard 消失,不是為了「簡潔優雅有如珠寶的工業設計」,而是要使它更聰明。


當我在使用手機上網閒逛時,Smart phone 必須要在偵測到 incoming call 時立即顯示來電身分或號碼,用圖形按鈕讓我決定要不要暫停網頁瀏覽而接起電話;並且在我通話期間備妥第二個通話的 channel,讓我可以選擇進行三方通話或者秘密地跟第三者通話。


keyboard 消失是因為手機必須要有能力在使用者的工作情境有任何改變時都立即提供他所需要的簡潔介面,只有觸控式螢幕的輸入介面可以用無窮的變化來因應使用者複雜的使用情境以及使用情境的迅速變化,機械式的 keyboard 做不到。

Smart phone 必須是一個聰明而幹練的秘書,總是知道我下一步要做什麼。在 Smart phone 還不夠聰明之前,每一支新機的上市我都期待它往這方向邁進一大步。

Smart phone 是 UX design 目前最高階的挑戰,因為它最有機會帶動各種生活型態的革命。但是
連 Tim Cook 帶領下的 Apple 都讓我失望! iPhone 5 的 Keynote 我只看了一分鐘就想關掉,忍耐了四分鐘終於關掉了。能讓 user 亢奮的訊息是「How is it going to change my way of life」,而不是它的硬體規格或作業系統!我想要知道的是「How can I change my way of life with it」,而不是它的材質、厚度、重量。iPhone 5 的網頁像是給 APP developer 看的,而不像是給 user 看的──它竟然要我先下載一個程式才可以看,我當然是乾脆不看這網頁,寧可到 YouTube 去找

我期待的是「改變」(最好是革命性的) ,而不是「改良」!如果 Smart phone 不能更加 smarter,就沒有必要推出新的機種!

使用者經驗設計:(3)UX design 的理想與現實

我還記得我說過 Steve Jobs 改變的是這世界的表層,我到今天還是持著這個見解──不管是從人生哲學的立場,或者台灣這個被剝削者的立場,或者「去英雄崇拜」的立場。不過,從產業發展與文化社會學的角度來看,IT 產業確實正在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不過,我之所以關心這個議題,主要是想為台灣的青年困境找出路。以代工為主的 IT 產業已經走入死路,根本就救不起來──光是想想這一件事:韓國半導體產業設備自製率超過 90%,而台灣僅勉強達到 40%,雙方設備成本差了將近一倍,誰救得起來?

樂觀地想,IT 產業加上 UX design 或許有機會為台灣發展出下一代的產業,而且主力大將將會是六、七年級的精英,其中不乏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菁英。但是,這會不會太癡人說夢?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使用者經驗設計:(2)UX design 的極致挑戰

UX design 的工作內容隨著公司規模的大小以及主管的認知而有相當大幅度的變化,小可以小到只是美化網頁的 layout,或者也可以只是傳統的工業設計或者傳統上「user friendly」介面設計原理的改良版,但也可以大到像野心勃勃的 Nielsen Norman 在他的公司(Nielsen Norman Group)網站上宣告的:「"User experience" encompasses all aspects of the end-user's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any, its services, and its products. The first requirement for an exemplary user experience is to meet the exact needs of the customer, without fuss or bother. Next comes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that produce products that are a joy to own, a joy to use. True user experience goes far beyond giving customers what they say they want, or providing checklist fea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quality user experience in a company's offerings there must be a seamless merging of the service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engineering, marketing, graphical and industrial design, and interface design.」UX 的最高目標不僅僅只是要滿足客戶「說出口的需要」,也要滿足客戶「沒說出來的需要」,甚至更要創造客戶未曾想見而興奮不已的愉悅經驗。所以它要超越技術與視覺的表象,而深入人心;所以它需要認知心理學、人類學與社會學背景者的參與。

簡單一句話:UX design 的目的是創造使用者愉悅的使用經驗,使得他的朋友看了都會羨慕、興奮而想盡辦法都得要為自己也買一個。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要領是「排除使用者的負面經驗,創造使用者的愉悅經驗」。(更多的定義可以參見 "Top Seven Definitions of User Experience / UX Design")。

Steve Jobs 應該被封為 UX design 的教主,雖然 1995 年 Don Norman 到 Apple 擔任 Apple Fellow as a User Experience Architect 時 Steve Jobs 已經因為鬥爭失敗而被 Apple 放逐在外,但是他回到 Apple 之後的 Steve Note 卻把 UX design 的價值發揮到最高點:IT 產業的任務不再是「技術創新」和「漂亮的外觀」,而是「改變你工作、記憶、上網、學習的地點、時間與方式」、「創造全新的風潮與生活方式」(一句話:revolutionize your way of life by revolutionize your user experience with IT product),而「技術創新」只不過是為了要完成前述「使用者經驗的革命」而已,它退化為手段,而不再是目的。

使用者經驗設計:(1)UX design 的過去

偶然機會下接觸到這個辭「UX design」,期帶著它有機會帶給六、七年級生以及社會與人文領域畢業生一個好的創業與就業機會,因而試圖去了解它到底是什麼。

但是,看愈多網頁愈覺得定義模糊;去圖書館借五本書,竟然屬於四個領域(程式寫作、介面設計、心理、社會);看看英國的徵人廣告,卻幾乎都是要求必備網頁程式寫作能力(HTML 和 CSS 的經驗,以及在 agile environment 下工作);而台灣雖然已經有一個專業組織「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但是對這名詞似乎也還沒有較明確的社會共識。

在這些寬窄不一樣的定義下,台灣產業界最有機會發展的「使用者經驗設計 UX design」到底是什麼?它到底能帶給台灣產業什麼樣的機會?又能帶給台灣社會與人文領域學習者什麼樣的就業與創業機會?

定義太寬廣,鈔票滿天飛卻一張也抓不到;定義太狹窄,也許平白錯失難得的機會。

2012年11月29日(四) 9:00~18:00 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有一場「2012 Taiwan UX Summit 台灣使用者經驗高峰會」,算是台灣 UX 專業者最重要的聚會。很想去參加,但是報名費要 6000元(早鳥),而且主題跟我的焦點問題(它到底能帶給台灣產業什麼樣的機會?又能帶給台灣社會與人文領域學習者什麼樣的就業與創業機會?)略有距離。

所以,還是回到我最擅長的解決辦法:讀書、上網找資料來回答自己的問題。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給媒體的記者們


這兩年來我多次婉拒媒體的採訪,卻也曾接受大愛電視台的訪問,並且到客家電視台演講。我跟媒體互動是否有具體而明確的原則?我想是該對媒體朋友有個較清楚的解釋了。

我非常忙,但是原則上我樂意到報社或電視台進行二至三小時的內部演講,藉此讓媒體工作者了解我對時勢的觀察與省思;但前提是聽講的人數至少要超過 20 人,這樣我才覺得時間的使用不會太無效率。

我也願意讓各種媒體轉載或引述我部落格的文章,但是希望轉載或引述時要註明原出處,並盡量不要扭曲我的原意。

不過,我曾多次被媒體粗暴地進行扭曲的報導,被強勢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把該談清楚的話截斷到支離破碎,所以我對於直接跟媒體互動深懷恐懼。

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使我產生兩個原則:(1)我不喜歡接受媒體採訪,因為擔心我說的話會被斷章取義,或者被編織到容易引人誤解的前後文裡,而我卻沒有機會辯白、釐清。(2)我不喜歡出席電視的談話性節目,除非製作人、主持人和其他出席者都對議題有夠深入的掌握,也有心增進國人對時勢的了解──而不是像現在的談話性節目那樣地立場鮮明、沒有專業基礎、信口開河,甚至強詞奪理、或者純屬娛樂。

簡單地說:只要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我都願意盡量去做,但是如果無助於增進國人對時勢較深入的了解,我都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秋天的滋味

昨天演講,我問聽眾:「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很多人都說:「秋季」。理由呢?書本裡說「八月、九月、十月是秋季」。

能不能丟掉書本,用你的生活感受告訴我為何現在是「秋季」?如果你只能從書本的知識回答我的問題,那就表示妳沒有用「感受」在過活。一個只用大腦和虛榮心過活的人,必然是無趣的人:他的生活是無趣的,她的人生是無趣的,他的生命是無趣的!

一個男生先說:「現在比較涼快」,我指著他的 T-shirt 和演講廳的冷氣說:「現在很熱」。很多媽媽說:「早晚天氣變涼了。」這是會為一家人操心的媽媽,有「心」就會有感覺。一位老先生說:「台灣欒樹開花了。」這是一個能從身周景物變化得到生活樂趣的人,他的心裡有美。一位媽媽說:「白天雖然熱,但是不會冒汗;冒汗時也不像夏天那麼黏膩、難受。」對!秋天比較乾爽,夏天悶熱而潮濕。終於有人對自己的皮膚有比較清楚的自覺了。

還有呢?難道你看不到秋天更細膩的美?你能看得多細膩,感受得多細膩,你的情感就會被充滿到同等程度,生活情趣的深度與細膩度也會達到相同的程度,你的人生自然會變的豐富而有趣。

認真想一想,再繼續看「我的」秋天。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有一種東西,叫做「人」的價值

我問一個男性友人為何要開 3B 轎車,一個跟我說:「這樣子去談生意人家才不會看扁你。」一個說:「我要讓我爸爸可以在親戚面前抬得起頭。」你知道嗎?這些東西跟一個「人」的價值沒有任何關係!
一個老太太指著不遠處一個老婦人跟我說:「你知道嗎?她很了不起喔,生了兩個兒子,一個當了次長,一個當了主委。」那是兩個頭銜,絲毫無關乎「人」的價值。你知不知道那個當次長的污了多少錢,那個當主委的巴結奉承了多少人?你知不知道他們合起來害死了多少窮苦的人?
陳水扁是「總統」,這是頭銜,而不是「人」的價值。他貪污,這才關乎他這個「人」。馬英九是「總統」,這也只是個頭銜,而不是他作為「人」的價值。他害我們平白失去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四年,很可能將會再害我們失去四年,而且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因為他們錯誤的政策而自殺,這才關乎他這個「人」的價值。
台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看不見「人」的價值,因為我們看不見「人」。

這不會是妳要的愛情

我常問女人:「為什麼52歲的女人都希望看起來像25歲?」最常得到的回答是:「因為男人都喜歡漂亮的女人。」
如果妳嫁的男人希望妳看起來永遠都像25──唉!也許妳嫁錯了人!

我常勸年輕的女孩:如果一個男人向妳求婚,而理由是「妳是我所見過最漂亮的女孩」,千萬別嫁他!因為,這不會是妳要的愛情!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所以,福利國家都變豬了?

經濟學理論充滿「想當然爾」的理論,卻又經常與現實脫節或者違背事實。譬如,許多經濟學家都相信:貧富落差有助於激勵低所得者努力工作並提升其產出,從而增進個人與國家總財富;另一方面福利國家遲早會被懶人吃垮,而企業的發展動力則被稅收拖垮。

但是,經濟學界卻也有愈來愈多的證據在支持一個論述:貧富差距有礙經濟發展

兩種相互矛盾的論述,都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支持。你要相信誰?

自從美國政治學者保羅.皮爾遜(Paul Pierson)在1994年發表《拆散福利國家: 雷根、柴契爾和緊縮政治學》之後,「福利國家必倒」的聲音甚囂塵上,只要誰開口談「福利制度」,都會被當作不可理喻。尤其在歐債危機之後,這種論調更加甚囂塵上,輿論不分是非與青紅皂白,口徑一致的用「歐豬五國」作為全球所有福利國家的污名化代名詞。

事實呢?北歐諸國好得很,表現遠比美國亮麗,使得保羅.皮爾遜的預言變成「塔羅牌相命」!事實勝於「想當然爾」的理論,讓我們先來看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