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有錄影帶版

「碩士」本來是對於一種能力的「認證」,問題是很多人都只有「碩士」文憑,而沒有碩士的「能力」。更可悲的是:國內碩士畢業生已經鮮少有人知道「碩士」資格的要件了。
碩士的能力是什麼?碩士期間可以學什麼?應該學什麼?
在「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這篇文章有錄影帶版裡,很清楚地寫出碩士的最起碼要件:「碩士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差別,就是:學士只學習過吸收系統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讀別人整理、組織好的知識,典型的就是課本);但碩士則學習過自己從無組織的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的能力。」此外,碩士論文的要求是:「提出一套方法,這套方法必須要有所創新或突破,並因而對學術界或工業界有所貢獻。因此,它或者是解決既有問題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應用,或者是以一個新的方法開啟一整片新的應用領域。
不是我苛求,這兩種能力是國外名校碩士必備的能力,也是「碩士」這個學歷檢證一直以來的不變要求。只不過國內外許多學校都放水,直到今天變成很少人知道碩士期間可以學什麼,應該學什麼。
學會這些能力有什麼用?可以用最省力的方法進行小小的創新,可以迅速地跨界吸收既有知識來解決問題,而不需要老是「閉門造車」而搞到天天爆肝。
問題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碩士畢業生唸書的方式跟大學生該有什麼不同,因此平白有個碩士學位,唸書方式跟大學升一模一樣,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從無組織的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的能力」!
所有學生進碩士班後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不管給他什麼論文都讀不懂。這不表示他笨,因為論文的寫作方式跟課本完全不一樣,而大學生只學過讀課本的方法,沒有學過論文的方法,不會是應該的。學習閱讀論文的過程就是在學習「自己從無組織的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的能力
論文的讀法跟課本的讀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用課本的方法去讀論文,一定會死得很慘。
我收過一個非常聰明又很用功的學生,給他一篇論文,他讀了一星期後回來找我 meeting,一共只讀了三段 introduction──因為三段都讀不懂,每一段不懂就把那一段引述的 papers 給找出來讀,但找出來的 papers 還是每一篇都讀不懂。我知道這種閱讀習慣要改很困難,一定要先吃足苦頭才會願意跟我學習不一樣的讀法,所以任由他去。一個月後,他把  introduction 讀完,還是不懂,但是已經把整篇論文後面的 references 也都讀過一遍,也都不懂。
偏偏他就是夠認真,堅持沒把  introduction 讀懂之前不願意繼續讀論文後面章節。於是,他去數學系借了十幾本書,又讀了三個月,最後來找我時說他的數學基礎不夠,要先到數學系去修一學期的課,一共三門,再回來讀我給他的第一篇論文。這事情鬧太大了,我只好阻止他:「你這種讀法畢業後怎麼上班?總不能每次老闆給你一個新的題目,你就先花兩年去唸一個碩士,再回來上班吧?」
「每一篇論文都讀不懂怎麼辦?」這是每一個認真的碩士生都會碰到的難題,最簡單的逃避辦法就是問學長──所以很多人找指導教授時都強調要進入「比較會照顧學弟妹的實驗室」。可惜,這個錯誤的決定讓你碩士期間唸得很爽,畢業後就只好爆肝:每次讀不懂就問學長,畢業了還是沒有學會自己從無組織的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的能力;因此,也沒學會「迅速地跨界吸收既有知識來解決問題,用最省力的方法進行小小的創新,而不需要閉門造車」這個碩士班最值得學的能力。
在「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這篇文章裡,我提出了許多閱讀論文的方法、程序和技巧,就是要培養學生新閱讀的方法,以便學會「自己從無組織的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的能力」。可惜,這篇文章不好懂。
聽演講會比讀文章容易懂,你可以到交大圖書館借我的演講錄影去看。(交大浩然圖書館,篇名「期刊論文閱讀技巧」)。
假如你先認真學會「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要再學跨界閱讀就會很容易。以後有空再繼續談這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