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學運向上走?向右走?向左走?

       3/29 的晚上是學運最險惡的一夜,3/30 則是學運最昂揚的一天。但是,憂心與激情過後,學運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我的建議是:固守四大訴求與立法院,持續深化服貿論述,回應反對者的詰問,用心安頓反對者的憂心,但不要在訴求上加碼以免分裂。
       3/29 的險惡不只是因為突然降臨的狂風、暴雨和閃電,讓人擔心 3/30 街頭上會有多少人。而是說:國民黨已經把反服貿當作政權保衛戰,甚至擱下民進黨,把學運當作第一大敵人,全力發動媒體與周邊團體進行各種曲解、抹黑、造謠,想要用群眾的不安與不耐煩削弱學運的正當性。3/30 的艷陽帶來50萬人,驅逐狂風、暴雨和閃電的威脅;但是,國民黨的反撲力道只會越來越猛,絕不會只有一夜。
       仔細觀察 3/30 的群眾,你會發現「反服貿」與「反反服貿」的分界線不是藍綠、省籍,而是年齡──黑衫軍絕大多數是40以下,很多人是搭高鐵來回的中產階級。再深思,區隔「反服貿」與「反反服貿」的分界線也不是年齡,而是資訊來源:「反服貿」的是手機族和網路族,「反反服貿」的是報紙電視族。如果學運無法跨越資訊傳播的「濁水溪」,就無法進一步深化這一場學運的成果,甚至有可能失去戰場;如果學運無法深化論述,就無法有效對抗國民黨的烏賊戰術和抹黑。
        可以突破資訊鴻溝的,是「家庭」這個管道。很多學生都哭著跟家長解釋自己為何要去立法院,但是卻不見得能說到讓家長信服。於是,這個最重要的管道沒有成為學運反攻的利器,反而可能因而受傷。現在,「反反服貿」最有利的說詞是:「你們這些學生懂什麼?」
       為了突破這困境,公民團體不能再止於製作懶人包,而要製作「兩岸服貿開放清單對照表」,清楚顯示台灣的開放項目確實較多,大陸的限制確實較嚴,而且要深入闡明:大陸對台「不許跨境服務 + 允許設立商業據點」對台灣傷害最大,其傷害甚至超過完全不開放,但這模式卻也正是大陸對台主要開放模式──公民團體必須提供學生團體更深入而易懂的材料,培養學生「我們懂得比立委多」的能力(其實不難,國民黨立委本沒有在研究服貿案,只是等著當沒有靈魂的投票機器)。所有學運的學生不能再只是說:「我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而必須認真研讀材料,以便有能力跟家長清楚說明服貿有多少風險,哪裡不好,讓家長真的發現「我們的利委和名嘴這麼混,竟然比我家小孩還不懂事!」我們必須讓家長明白:是馬英九、江宜樺、立委和名嘴在胡鬧,而不是大學生和公民團體。而學運領袖則必須培養出在電視論戰的能力。
       只要大家認真去了解服貿,就會發現不只服貿有問題,根本從加入 WTO 就已經是一蹋糊塗的一筆爛帳。只要大家深入去了解服貿和WTO,就會發現:我們必須對貿易自由化與產業發展有新的思維和策略。只要認真深化思考與論述,即使四大訴求不變,具體內涵也會越來越豐富而深刻,運動就會被深化,而且可以從這方向發展出可以安頓反對者的見解和策略。這樣,台灣才會從反服貿的僵局走出去,不但找到反服貿的理由,還找到更好的社會展遠景與策略。
       當學運的論述越來越深刻而照顧的面向越來越周全,就有越來越大的能耐去整合社會上既有的反對者,而不需擔心長期的抗爭會造成社會的分裂與對立。如果一再增加訴求而沒有在既有訴求上深化論述,擴大影響層面與群眾,結果訴求越多社會將越分裂,甚至連學運內部都有分裂的風險。
        學運需要的是深化與擴大影響群眾的管道,而不是升高抗爭或增加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