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沒有政府就不會有壟斷?

       一個自稱經濟學「古典學派支持者」的(年輕)人說:「我相信沒有政治的介入,企業是很難壟斷市場的。它符合實際以及理論。」以及「要是(傾銷與壟斷)成真,對消費者怎麼會是壞事呢?想想看有人願意當呆頭鵝,我們有更多的剩餘去購買更多商品。」經濟學教科書和他都認為不可能的事,在這世界上明明天天都再上演!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趙耀東在成功地創辦了中鋼之後,為了協助國內中小企業擺脫日本不鏽鋼薄板廠對台灣中下游企業的壟斷,公開集資要在台灣設立一個不鏽鋼薄板廠。日本知道後開始對台灣進行不鏽鋼薄板的傾銷;趙耀東募資的對象知道鬥不過日本而個個退縮,不到半年這個募資計畫就被取消了。在日本傾銷期間,她可以用全世界其他市場的獲益來彌補在台灣的損失,所以每個月的公司純利還是下降很少;趙耀東的募資計畫一取消,日本馬上對台灣進行懲罰性的價格調漲,那一年日本對台營運的年度平均純利還不跌反漲。此後,台灣再也沒人提議創立不鏽鋼薄板廠。課本說不可能,但是在真實世界裡卻還是在上演,因為企業的天性就是追求寡佔與壟斷。
       你沒聽過「公平交易」和血汗咖啡園的故事嗎?你沒聽過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石油大王洛克斐勒如何靠壟斷致富嗎?你沒聽過反托拉斯法與公平交易法嗎?「沒有政府就不會有壟斷」,怎麼會有這種完全不顧現實的想法?
       全世界有數百萬咖啡園工人,至少上萬個咖啡農場。競爭這麼激烈的產業可能有壟斷與剝削嗎?我記不得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確實數據,不過咖啡從生產到消費大致上經過這些人的手:咖啡園工人(至少數百萬人)→咖啡農場主人(至少數萬人)→出口商(至少上千)→國際通路商(80%在四大通路商手上)→烘培業(至少數萬家)→門市(至少數百萬家)→消費者(至少數億人)。在這樣的產業鏈裡,如果每公斤咖啡賣100美元,有多少會給咖啡工人?少到可憐。有多少會給國際通路商賺走?非常可觀的一部份被國際通路商賺走了,這就叫做壟斷。
        任何一個產業鏈,只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有任何一個環節被壟斷,壟斷者就會去擠壓上下游的利潤,來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和利潤空間。這是企業界的常識,經濟社會學的商品鏈(commodity chain)理論早已闡明,卻被學經濟學的人說成「不可能」。

        很多國家都已經有公平交易法來防止壟斷了,為何咖啡這個產業還會有很嚴重的壟斷?因為國際貿易沒有國際政府來處罰壟斷行為!
        在美國開始以法律規範壟斷的經營手法之前,石油大王洛克斐勒曾經壟斷了全美90%的石油市場,而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鋼鐵大王卡內基也曾用併購的手法擴大市場佔有率達全美 25%,並且創辦了血汗工廠,工廠內到處是斷手斷腳的童工。他公開支持8小時工作日,但他的工人卻每周七天、每天12個小時地在高爐邊勞作,而工資僅僅每小時14美分。
       企業經營的首要戰略目標就是「寡占」到「壟斷」。IBM 曾有著名的研發制度,每一個專案產品開發都用四個團隊,申請四套專利,但是只使用其中一套最具利潤創造力的方案去生產。這個作法是明顯的浪費,因而讓經濟學者與管理學者無法理解。最後有人解破:IBM 申請四套專利,為的是壟斷最具競爭力的四種生產模式,讓其他公司頂多只能使用第生產效率排第五名的生產模式,因而拉開彼此的競爭力。
       這些企業界真正在使用的手法,都截然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裡「理性預期」與「經濟人」的假設,也使得經濟學教科書所預測的事跟現實社會裡所發生的事大相逕庭,甚至嚴重脫節。理由很簡單:企業界可以使用的手法與實際在使用的手法之複雜,遠遠超出計量經濟學模型所能描述的,也遠遠超出關在象牙塔的偉大學者所能想像。
       2008 金融風暴又是一個例子:金融界實際的操作手法之複雜,遠遠超出經濟學「理性預期」與「經濟人」的假設,但是主流經濟學的學者們卻堅持:這個世界的秩序一定會符合偉大的天才們的想像,因此自大到完全警覺不到市場失靈的可能性,甚至還在事後硬要坳說是政府的不當干預才會導致 2008 金融風暴。
       這些經濟學者到底要到哪一天才願意打開眼睛到企業界去看企業界真正的運作模式,而不要像中世紀的神學家那樣,堅持天上的星體一定要遵守偉大神學家們想像出來的法則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