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經濟學思想大轉彎的關鍵

       本文想用大家都能懂的方式介紹近年來經濟學界爭論最兇,而且在 2008 年之後導致英美財經政策大轉彎的幾個關鍵問題。
       本文是用玻璃珠在地面上滾動的模式解釋經濟學的爭議,這個類比(analogy)有它在系統理論上的嚴格依據,但是本文不去談背後的理論,只會用到幾個很容易懂的術語。

時事評論

       我陸續停掉所有媒體的專欄寫作(最後一個被我停掉的是聯合報),也逐漸停掉自己部落格上的時事評論。原因很多,主因三個:(1)我不喜歡看台灣現在的媒體(報紙、電視、網路媒體),裡面太少報導重要的新聞,但是不讀新聞的人就不適合寫時事評論;(2)我本來就是關心結構性、制度性的事,不那麼關心孤立的偶發事件,但是結構性、制度性的事情不是一般媒體讀者關心的事,也較難寫進專欄裡;(3)時事評論寫得好的人很多,不需要我。
        所以,我決心固守部落格、演講和專書寫作三件事。這已經夠我忙了。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美國的菁英教育也出了問題

       這個標題下得有點蠢:(1)假如不是菁英教育出了問題,這個社會還會亂成這樣且找不到出路嗎?社會有多亂,不就意味著菁英教育出了多大的問題嗎?(2)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在抄襲美國,如果美國沒有問題,這世界還有可能亂成這個樣子,且堅持要沿著錯誤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嗎?

關鍵數據小組 8/3 聚會

時間:8/3 下午 2:00~5:00
地點:卡市達創業加油站(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122-1號)

注意請帶筆電來 ── 現在的聚會型態是有人進行半小時專題演講,針對該主題提供關鍵數據,之後就直接在現場邊討論邊進行共寫(不限於當日主題)。所以,請記得帶筆電來。
更多資訊:請看關鍵數據網相關網頁

        未來台灣關鍵數據網每兩個月聚會一次,將和關心各不同議題的NGO合作,例如:台灣維基百科、農村陣線、勞團、393 公民平台等,就勞動 、房價、土地、農業、能源、醫療等各社會議題舉行工作坊,進行深入研究、討論、整理、書寫,歡迎關心台灣各議題的朋友一起參加。

全台蚊子館的 APP

兩岸升學主義與教育的核心問題

      看了一篇大陸湖北省高中聯考狀元留美念完大學後的感言,感慨於兩岸教育共同的問題:只有升學主義和比成績,而沒有真正的菁英教育,以至於無法培養出能解決社會問題的的思想家、領導者。
       先說台灣。新聞報導說:建中校長去找台大教授設計「大一先修課程」,建中和北一女老師不知道要給學生開什麼選修課程。這表示什麼?在台灣,人才、庸才和蠢材接受的是同樣的價值觀,同樣的教育目標,同樣的教材。這樣還教得出人才嗎?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自力救濟與結構問題,別老是把它們混在一起

       面對 22K 和買不起的房子,你可以有兩個思考方向:(1)誰都不怪,想辦法靠自力救濟脫離苦海,(2)想清楚到底怎麼會有 22K,從結構上去改善問題。台灣的評論老是分不清楚這兩個問題,因而老是把兩個問題混成一個問題,像沒頭蒼蠅般地殺來殺去。
       一般人犯這種錯就算了,被廣大臺灣人信賴的嚴長壽和陳文茜還犯這種錯,那或許真的表示台灣社會浮上檯面的都不是人才。不過,我在檯面下的確見識過很多讓我驚豔的人才,其中很高比例都是六、七年級。所以,我只能推測,台灣的問題是:檯面上沒有人才,人才全被擠壓到檯面下去了;做決策的沒腦袋,只好「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經濟學界與英美政壇的超級風暴

        過去十四年來全球所出版過的書籍裡,最有機會在未來改變全世界的,很可能就是法國經濟學家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21世紀的資本》)。它一出版就成為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暢銷書榜首,據說實體書一直缺貨,很多人只能買到它的電子版書。《Financial Times》(FT)的專欄作家 Robert Shrimsley 甚至打趣說:政界與學術界中人見面時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非得討論這本書不可。

如果台灣獨立了

       如果在2016年時台灣終於爭取到獨立,而且朱立倫、蔡小英、黃國昌、柯文哲或者你最喜歡的人選當選了總統,台灣的問題就獲得了解決嗎?沒有!你只是終於可以認真去想: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往何處去?

      這個問題問的不是「我們要發展哪一種產業」,而是「我們要有什麼樣的城市,什麼樣社會制度,什麼樣的生活內涵,成為什麼樣的人」。讓我再度如此發問的,是波蘭人,尤其是生活在Kraków(克拉克夫)的波蘭人。
       離開波蘭之前,我特地撥出一整天的時間,離開觀光區,在Kraków 常民生活的區域內步行五小時,想要淺嚐一般人生活在Kraków 可能會是怎樣的滋味。因為,從到達 Kraków 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強烈地感覺到:我喜歡這個城市的程度,遠超過台灣任何一座城市,甚至還超過我想得起來的西歐城市(包括巴黎)。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知識、態度與教養

       延續上一篇〈為什麼我們無法開口說英語?〉,與其說我們的教育問題出在知識的傳授與學習,不如說是出在對待知識的態度,甚至於連對待人、事、物的態度都出了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不敢講英語,不是因為英語能力不足以「溝通、達意」,而是因為「不能犯錯,錯一題扣 5%,錯一題會考不上建中、台大,考不上建中、台大這輩子就無法出人頭地了。」
       我們不是被教成「用知識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是被教成「用知識表現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有沒有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沒關係,但是絕對不可以在人前犯錯(否則還真的會被人譏笑)。

為什麼我們無法開口說英語?

       到波蘭觀光之前,我預期波蘭人的主要外語可能是俄語或德語,而很少人講英語,因此以為這是一趟艱難的旅途,必須克服嚴重的語言障礙。到了這裡,卻出乎意料之外地順利:用英語問年輕人:八、九成可以溝通,得到我所要的簡單資訊。我不禁好奇地問一個年輕女孩:你們在學校有沒學英語?她說:不含大學,一共要學五年。這個回答解除了我一部分的疑惑,卻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中學學了六年,大學的教科書絕大部分是用英文的,卻反而往往不敢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