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網路霸凌何以能致人於死?

        社會針對網路霸凌一片熱議,但是主管機構的閣員卻似乎沒掌握到網路霸凌跟傳統霸凌間的懸殊差異,而嚴重低估網路霸凌對個人與社會的傷害。
        以楊又穎事件為例,實際的後果形同「過失致人於死」,應該要視同刑法的公訴罪來加以規範;但是從傳統法學觀點看,卻頂多只涉及侮辱罪和毀謗罪,屬於告訴乃論;加上彭家的「不追究」,這一起「過失致人於死」的事件變成法律上不加規範而輕輕放過的事件。我相信這樣的結果有很多人無法接受,卻又矛盾地覺得:「靠北部落客」只不過是嘴賤,有必要拿「過失致人於死」這種大罪名來比附嗎?
        這個矛盾就是典型地把實體世界的裁判原則跟網路世界的行為後果揪混一氣,沒理清其間差異的結果。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A map of the world that does not include Utopia is not worth even glancing at, for it leaves out the one country at which Humanity is always landing. And when Humanity lands there, it looks out, and, seeing a better country, sets sail. Progress is the realization of Utopias.” ── Oscar Wilde,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顧。因為它遺漏了一個人性必然登臨的國土。當人性登陸時,它極目遠望,看到一個更好的樂土,立即毫不留戀地重新啟帆遠航。烏托邦的實現就叫做進步。」王爾德,《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
       人活著,不能完全不顧食衣住行,不能不跟現實妥協;但是,人活著,也不能連最後的一點點理想都放棄。我們到底該花多少心力去照顧現實?我們到底該保留多少心力去追求理想?這才是人一生中最關鍵的拿捏與抉擇。

人生絕不該漏掉的選項

The fear of death follows from the fear of life. A man who lives fully is prepared to die at any time.── Mark Twain
「人對死亡的恐懼,源自他對『活』的畏懼。一個人如果活得非常地充實、飽滿,他就可以隨時無畏地面對死亡而無所憾。」──馬克吐溫
       面對人生各種抉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選項是人生絕不該錯過的,否則臨終時一定會悔恨?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回答過這問題,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把人生最重要的選項給刪除,以致於一輩子都在追求次要的,甚至是無關宏旨的東西。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合樸:一個值得大家認識的社群

       這些年的演講裡,我常碰到一些值得回答,卻沒能具體地回答的問題。中壯年人在問:「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年輕人在問:「如果厭倦朝九晚五只為了一口飯的職場生活,我還能有什麼樣的選擇?」很多人在問:「我能為台灣的土地、台灣的農業做什麼?」
       想要用個人的心力和自力救濟的手段去回答這些問題,難免悲觀。如果可以聚合一群人的力量,或許可以突破個人心力的侷促性,找到較能看到希望的答案。
        合樸就是一個這樣的社群,他們的具體實踐可以給我們關於上述問題的啟發,乃至於答案。這個社群裡有成功的企業家、建築師、工程師、金融專才、咖啡達人、豆腐達人和農業達人,他們不滿足於個人事業的成就和「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的下半生,而集結大家的專長,想要打造一個夢想中的「小社會」,甚至用這個小社會的示範來改變病入膏肓的大社會。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退休生活三條路

照片原出處:Indulgy.com/
      資源回收以後有三條路:塑膠袋洗乾淨再利用,它的使用價值沒變,叫做「re-cycle」;紙盒子切成碎紙、磨成紙漿,當做再生紙的原料,它的使用價值下降了,叫做「down-cycle」;懷掉的輪胎,使用價值接近零,把它變成種花的器皿,使用價值上升了,叫做「up-cycle」。
       最新的環保觀念不叫「re-cycle」,不是「down-cycle」,而是如何利用巧思、創意與巧手進行「up-cycle」。
       退休的生活也有三種:回到職場上,再創職場第二春,個人的利用價值變化不大,屬於「re-cycle」;無所是事、遊手好閒,甚至沒病沒痛地等死,屬於「down-cycle」;離開職場,沒有現實的憂慮與羈絆,從事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活動,屬於「up-cycle」。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戒掉智慧型手機吧

       我跟女兒一家人一起出去吃飯,孫女兒正值「半懂不懂」的年紀,很認真地咬字,想要說得像大人,卻滿口幼兒的含糊腔調;她能說的語詞越來越多,卻半懂不懂地鬧笑話。ㄧ家之樂其實很容易,但很多人卻不懂得享受。
       隔壁桌看起來是一個科學園區的工程師和全家聚餐,難得的三代同堂。每一個人都利用上菜的空檔在滑手機:祖父、祖母、爸爸(園區工程師)、媽媽、叔叔、嬸嬸,一共六支手機,只剩不會玩手機的幼童(大概還不到三歲),無聊地敲打著塑膠碗筷,大聲嚷嚷。誰也沒跟同桌的人講話,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聚餐………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給憂心未來的年輕爸媽

我女兒今晨剛生下第二胎,一個男孩。
她的孩子們將會在台灣長大。
而我兒子則帶著我的兩個孫女兒在愛爾蘭,短期內回不來,
長期看,回來的機會也不大。

看著台灣和全球的各種亂象,
我完全說不出四個孩子誰的未來會比較好。
我甚至不覺得這個世界的未來真的會比較好。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成績的假象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國中、小一向成績出眾的人,高中不一定念得好;而國中、小成績平庸的人,高中也不一定念不好。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還是壓迫孩子犧牲童年的歡樂去拼沒有意義的成績排名。此外,仔細看看身週的人就會知道:許多創業成功的人中、小學時成績都不好,反而升學過程一路順利的人往往創業失敗。因此,升學過程的順利或失敗並無法決定一個人職場上的表現。
但是,許多父母怕孩子被比下去而使自己臉上無光,或者怕孩子會一路輸到底,因此一旦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就馬上要設法扳回劣勢,盡快證明自己的孩子不會輸人。因此,小孩子在濛濛懂懂的年紀就開始被劃分等級:資優班、升學班、放牛班。盡管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有些從小就可以看得到,大部分要到30歲以後才比較看得出來,但是許多人卻在20歲以前就被師長、父母放棄,甚至被自己放棄。

勝利者一無所獲

  資優班是父母「贏在起跑點」的第一站,許多父母、學生都趨之若鶩。但台灣的資優教育在實踐上被嚴重地扭曲,甚至於往往帶著病態:不在乎學生真實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只一味讓學生提前念高年級的教科書,讓他們一路跳級,代價卻是這些孩子往往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甚至連人格成長空間都出了問題。
  有一個清大直升碩士班的學生,國中與高中都是資優班,國二跳級升高中,高中又跳級進入清大熱門科系。我認識他時,他已經碩士班二年級,卻因為論文寫不出來而無法畢業。我一眼就看出他有嚴重的精神官能症,甚至懷疑他已嚴重到人格異常。仔細瞭解他的過去,才知道這是台灣資優教育典型的受害者。這個學生高中期間有個死對頭,每次班上月考成績都贏他;但高二結束時他的死對頭卻沒能跳級進大學,因此他非常得意。第二年,這個死對頭順利推甄上了台大醫學系。他知道後不甘心又輸人,就開始亂唸書,想要發明出革命性的理論,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才。結果,他的大學成績雖然還是很不錯,卻慢慢地發展出幻想症,最後終於念了三年碩士班而沒有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