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印度興衰關小民啥事?

        一位讀者來信告訴我:台達電聯發科都早已佈局印度,其他小老百姓不關心印度,何妨?
        大企業有自己的資訊與佈局,股市投資者有自己的資訊管道,普羅大眾(公民們)有需要知道印度的其他發展資訊嗎?
        有的!因為企業需要知道的資訊跟公民所需要知道的資訊不盡相同,因為企業與公民的角色(需要)大大地不同。
        舉一例:如果東南亞 and/or 印度崛起可以提供台灣許多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空間,我們就可以不需要對 TPP 或 ECFA 作太多的妥協,而可以在保護台灣社會核心價值上有更多的堅持,並且通過輿論監督(批判)執政黨;反之,我們就必須在  TPP 或 ECFA 上做出更多的退讓,同時體諒執政黨的不得以。

一、公民的義務與權利,以及民主的第四根支柱
        再譬如,當印度GDP迅速成長後,他的糧食需求將會跟著迅速成長(印度城市區已經有越來越高比例的人在增加肉食的比例),而使全球糧價上升,影響台灣的糧食安全與糧食政策。
        因此,台灣的公民必須充分掌握印度崛起過程的「關鍵」資訊,才有辦法在參與公共決策(公開討論、網路聊天、投票、公投)過程時做出對台灣總體社會有利的決定。尤其當我們因為風險分散或其他政治理由而希望疏遠兩岸關係時,更加必須要知道東協與印度為台灣提供多少機會。
        台灣的定位與願景必須務實,不可以過度浪漫或情緒化。這需要媒體善盡他的公共責任。
        那麼,到底公民需要知道多少(and 哪些種類)的國際資訊?答案應該是:執行其公民義務與責任所需要的資訊。這個範疇有多廣?傳統上我們把這判斷當作是媒體的專業素養和公共責任。
        媒體會被稱為「第四權」,起源應該是因為一位美國大法官稱媒體為「民主政治的第四根支柱」(三權分立+媒體的充分告知):只有在媒體充分告知公民有關資訊的前提下,公民才有辦法執行民主政治所仰賴的公民義務和權利;一旦媒體的功能喪失,民主將變成一場空有其表的騙局(台灣現況)。

二、社會資產與總體競爭力的一環(基礎建設)
        其次,台灣社會所有公民對這世局的總知識可以被看成台灣的(文化、政治與經濟)資產與國際競爭力,或另類的基礎建設。譬如,當台灣人的 IT 知識普遍地高於鄰國時,台灣 IT 產業的發展會比鄰國有優勢。這是另一個理由。

三、資訊集中在大企業不是好事
        第三個理由是:如果只有大企業知道全球局勢與投資機會,會形成國內企業間的資訊落差,這個資訊落差必然會造成不公平競爭,使中小企業無效率或被迫成為大企業的附庸(被剝削的對象)。
        韓國年輕人說「進了三星上天堂,不進三星下地獄」,原因之一就是資訊過度集中在大企業(以及資本和人才過度集中,而降低市場「優勝劣敗,良性競爭」的效益)。

四、媒體責任或公民責任
        媒體有責任充分告知閱聽大眾必要的公共資訊,但是當媒體不盡責時,公民有義務彼此告知並相互呼籲以唾棄不盡責(或扭曲)的媒體,同時奔相走告以支持好的媒體,這樣才能強化媒體的體質,健全台灣社會的(經濟與民主)發展。
        所以,我寫「Google 管太多,還是台灣人太封閉?」時,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罵年輕人自閉,而是要提醒大家「媒體惡質,請大家彼此提醒、分享關鍵資訊」。

相關文章
Google 管太多,還是台灣人太封閉?

後記
        我最近的文章都有較模糊而寬廣的書寫背景(見文末的「附記」),所以也引起許多讀者的誤會和憤怒。值得慶幸的是,持續在關注我部落格的讀者絕大多數願意花時間去揣摩我寫作的可能背景,因此這些讀者的誤解率很低。
        其實,我在寫作時已經基本上希望我的文章會是屬於「限閱級」,不希望它們流落到臉書上,被不熟悉我寫作背景的人讀,而引起沒必要的誤會。
        精準的說,我希望我的讀者限於「長期追蹤」者,而不要流傳給路人甲與路人乙。因為我在思索的問題已經距離一般人 的慣常心理狀態有可觀的距離,而我也無心去經營3~5萬的讀者群,只想針對3,000~5,000的讀者群談一些較長遠、深層而宏觀的議題。
        然而既有的免費傳播機制都無法達到我上述「限閱」的期待,所以只好忍受各種惡意的曲解與無心的誤會,只希望通過這部落格,可以為台灣社會的少數人帶動較深層、長遠而宏觀的議題和討論

附記:
        我最近的文章有五個主要的寫作背景(軸線、問題意識):
(1)當「台灣內政獨立」或「台灣主權獨立」已經是全台絕大多數人的未來共同願景時,我們希望賦予「台灣」什麼樣的合理願景(經濟的、產業的、文化的、族群的、人權的,etc)?我們希望台灣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我們如何將這願景務實地(而非浪漫到不可能或莽撞地自絕後路)與台灣的地理位置、人口規模、天然資源、產業與制度現況、歷史景觀與文化、血統與既有的文化遺產等密切鑲合、接軌、動態地發展與階段性地規劃?
(2) 在政治、歷史與經濟的現實條件下,我們應該跟大陸保持什麼樣的關係(漸進的、動態的過程,以及長遠的目標)?
(3)過去以來最不利於上述願景的因素、發展趨勢與線索是什麼?
(4)未來民進黨執政8+8+N的期間,對上述願景最有利的因素是什麼?最不利的因素是什麼?
(5)如何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突破 2000-2008年的社運冬眠期與禁語期?如何突破民進黨對媒體與網路的操弄、扭曲?如何面對與突破綠營網軍在網路上以集體霸凌的方式壓制不利於民進黨執政的言論(綠色恐怖)?
        因為問題意識太寬廣而模糊、跳動、移動,因此要在文章中加以提示和釐清是現實上的不可能(今夜來了一位與我交往約莫二十年的朋友,問我關於「失去真相的台灣史」的寫作背景,我跳著講概要,還是花了將近兩小時;如果書諸文字,大概是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