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詩眼變傻眼——當文學變成考題時

      我忘記自己是什麼時候學會「詩眼」這概念的,只記得是高中時,應該不是從課本學到,而是從《人間詞話》或《文學欣賞舉隅》。
      今日興起,想查查看我到底是從那一本書學到的,卻發現:當「詩眼」變成課後作業和考試題目時,有多麼地令人傻眼(哭笑不得)。
      某生問:「到底什麼是 "詩眼"?」某甲答:「『詩眼』便是指詩文中(最)關鍵的字眼,.......五言在第三字,七言在第五字。」某乙答:「國文這種東西不能夠靠自己的感覺來判斷,而是要用大眾的觀點來看。切記!國文是選一個最佳的答案,而不是正確的。」我想起補習班的名師,再怎麼艱難的學問都可以想出固定的口訣,讓學不好的學生可以胡亂猜對幾分。

人生的意義,這到底是怎樣的問題?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從北大哲學系一路念到哲學博士的周國平說:「不知道。」托爾斯泰則說: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因人而定——你若一輩子都在做無意義的事,過無意義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一直在做有意義的事,過有意義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人一生的意義或價值,等於他所做每一件事的意義或價值的總和)。
      念哲學的人可能會批評托爾斯泰的答案「素樸而近乎天真,未經哲學的思辨檢證」。但你可千萬別看輕它——它可是托爾斯泰窮畢生的思索、閱讀與實踐,甚至長期為它所苦而濱於自殺邊緣,而我們之中比托爾斯泰聰明、深刻的人可不多見。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論文掛名與學術規範

      副總統陳建仁、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以及台大前校長楊泮池都涉及「論文掛名」的弊案,其中蔣偉寧辭職下台,陳建仁被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慰留,而台大專案小組則以三大理由認定楊泮池不需負起任何實質責任:(1)楊泮池對所掛名論文皆有所貢獻,並非「無貢獻而掛名」之欺騙行為;(2)論文造假部分與楊泮池無關,無須負起連帶責任;(3)沒有證據顯示楊泮池跟郭明良有利益輸送關係。然而仍有人認為台大調查小組的組成並未充分達到「利益迴避」的要求,因而對這一項調查仍存有疑慮。
      弊案連連而層級之高又如此驚人,甚至還有中研院院長因涉入弊案而被總統府通知自請辭職。這些都是歐美國家難以想像的。
      而且,這些弊案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台灣的大學裡還有太多指鹿為馬,積非成是,顛倒黑白,欺壓後輩,盜名欺世的惡例。

此乎?彼乎?

      我在部落格的自我介紹裡寫著「40歲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這句話迄今適用。
      尤其是到底要不要花時間去討論社會議題?花多少時間?寫成部落格或專書?一直都是拿捏不定的問題。
      只問我個人的好惡或意願,其實沒興趣寫了。可是,當有讀者來信表示希望我繼續寫,或者演講時有聽眾趨前表示對我的「仗義執言」表示感謝時,就往往會決心動搖。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樂為人師(2)

      聯考誤導下的台灣學生,往往只想學解題技巧,而不知道有更高階的思考方法值得學,也不知道人的心靈裡另有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值得探索、開發的世界(比外在的世界更能帶給人安頓、滿足與昇華)——直到偶遇特殊的老師為止。
      關於課本的知識,我相信有自修能力的人都可以靠自己學會,不需要老師教。至於比較高階的抽象思考方法與哲學思考的能力,如果沒有人點醒,會不會就不知道要學?有人提點之後,自己就可以學,還是需要有人教?如果沒那天分(稟賦),教有用嗎?我一直沒有一個週延的回答,只能就自己的經驗去揣摩如何當老師——尤其是大學老師。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人與機器人的戰爭——三種典型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會只影響單一產業,甚至不會只影響製造業,而是既帶動大批的新技術、產品、產業、服務模式、商業模式,又摧毀大批的舊技術、產品、產業、服務模式、商業模式。
      人工智慧只不過是較高階的電腦,而較低階的電腦(具有計算能力與簡單邏輯推理和感知能力)早已遍在於家用電器、各種 3C產品,以及各種產業設備裡。自動化機器早已在取代人類,回顧過去的工業化與自動化,就有機會看見人工智慧加入戰局以後的可能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因而推斷:機器人不會打敗人類,人類卻可能會利用機器人去壓榨人類——問題在人,不在機器。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還停留在1980年代的台灣教育

      機器人的智能化將會使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巨幅萎縮,但是我們卻在教(且過度練習)那些機器人最擅長的知識(傳統製造業所需要的知識);服務業已經佔就業人口的六、七成,但是我們卻沒有在教服務業所需要的能力(人際互動的能力,機器人相對地弱的能力)。
      當全球都在擔心會被機器人搶走飯碗時,台灣的教育卻正在教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掉的知識,並且鼓勵最沒有能力取代機器人的大學教授(寫一些雞毛蒜皮的論文衝點數和傑出研究獎)。
     台灣的老師只想教他會(且駕輕就熟)的知識,而沒有去思索、了解學生未來所需要的能力;大學教授只想在既有體制下「名列前茅」或熬到退休,而沒有在想「既有體制哪裡有問題,學生未來的需要是什麼」。
      一句話:老師教的是他會教的,而不是因為學生想學,或者因為學生需要;台灣學校的存在是為了讓老師有工作,不是為了讓學生有未來。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樂為人師(1)

      教書幾十年,面對學生的各種反應,有些會讓我心裡產生大大小小的歡喜,也有些會讓我產生大大小小的沮喪。
      許多大學的既有教學評鑑制度只是在鼓勵老師討好學生,或者訓練學生(train),往往無法辨識真正能啟迪人心(inspiring)的好老師。於是,想隨興寫些文章,回憶前塵往事中身為老師的心情,給現在的老師和學生參考。預設的讀者,是一些追求體制外之價值的老師,和那些渴望在心靈上被啟發的學生,希望這些文章能讓他們得到鼓勵,並且彼此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