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教育的盲目投資害了誰

   教育常被看成是對未來的投資,是脫離藍領階級、成為專業人士的關鍵;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更被看成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但是,知識經濟的產業規模與就業人口有限,使得教育的盲目投資開始泡沫化,連英國都不例外。
    英國的知識經濟一向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為了強化其競爭力,英國把大學教育的普及率從一九八九年的十五%迅速提升到一九九五年的三十五%,近年更高達四十七%。但是英國卻無法提供大學生足夠的就業機會──二○一一年底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在從事不需要大學文憑的工作,而另外五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則失業。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血本無歸,而高等教育則從知識經濟變成泡沫經濟。
    台灣的問題更嚴重:孩子從小活在我們虛構的夢裡,從小學就開始用過度教育學習一輩子也用不到的知識,因而犧牲了做為人的完整教育與成長機會。很多家長再窮也要擠出學費來逼孩子唸完碩士,而公私立大學則明知學生出路有問題仍浮濫招生;學生畢業後只能遷就低階的工作,或變成流浪教師與流浪碩博士,但是夢碎的年輕人卻沒有機會培養出忍受挫折與委屈的能力。一個留學歐洲十四年的博士生在多年的憂鬱症之後自殺了,整個社會卻還是沒有警覺到:教育的盲目投資不只浪費金錢和孩子的青春,更剝奪了孩子完整人格教養與忍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處於憂鬱症的邊緣。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說人有八種需要,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感、情感關係與歸屬感、自尊與他人的尊重、理解宇宙與人生、美感的需求、自我實現,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想要滿足這些需求,就要先培養出相對應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並非不學而能。以情感關係與歸屬感為例,很多理工學院畢業生對人心一無所知,所以沒有能力處理夫妻的親密關係,甚至連戀愛時的吵架與鬧彆扭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人更加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委曲與憧憬,或配偶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而只能妄想著用傲人的收入來購買家庭的幸福。這樣的人,當然沒有能力擁有幸福的家庭。所以,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愛情不是靠運氣,不是靠兩情相悅,而是靠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因此必須兼顧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裡的八種需要和能力。法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要考哲學的申論題,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卻逼迫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鞏固最低階的生理需要與安全感的需要,而罔顧其他六種需要與能力,以致於自尊心只能靠收入與地位來維繫,而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索人生多元的價值,讓他們在其中發現自己能認同且和能力相符的發展目標。
    每一個社會都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來發展學生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但是台灣的家庭教育幾乎完全缺席,社會教育是負面的效果遠遠大於正面的效果,而學校教育則鮮少花心力去培養學生婚姻、親子、夥伴關係等情感能力,或者引導他們去認識自己和思索人生的目標與意義,更遑論自我實現,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
    整個家庭與社會用過度練習填滿學生的時間,讓他們沒有機會通過跟同學的衝突與互動來學習團隊合作、同儕排擠與解決衝突的能力,甚至沒有時間學習安頓自己的煩惱、委屈、忌妒、挫折等情緒,也不知道要如何調整夢想使它變成具有可行性的理想。
    其實,小學的學習目標只需要設定在「足以支持國中階段的學習」就夠了,多出來的學習成就無助於國中階段的學習,幾近浪費;同樣地,國中與高中的學習目標也只需設定在「不妨礙下一階段的學習」就夠了,過度的練習不但是浪費,更排擠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長空間。許多大一學生瘋狂地浪費時間打電玩,因為靠高三學的微積分和物理就可以勉強應付美國人寫的大一教科書,也因為絕大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進大學。
    中小學階段的過度練習讓孩子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興趣,也沒有機會發展出主動學習的意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進了大學之後校園裡充滿迷網而浪費青春的男女,即便是專注於課業的學生也還是學了一堆沒有用的專業知識而犧牲了追求幸福的完整能力。這樣的社會,很難說是有理性的社會!

原載:

  •  2012-08 親子天下雜誌37期   
  • 彭明輝:請給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